返回第十七章 战骨(2 / 6)  问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痕迹。死者的致命伤是左胸中弹导致的,子弹的碎片卡在他的胸骨上造成了断裂。

    这份报告经过整理后,被送到了历史专家的手中,历史学家根据已经发现的军服,找到相关部队建制的资料,并且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找各地汇报的失踪者信息。很快在该建制中,发现了和这具尸骨相吻合的信息资料。

    好在当时山西省的失踪人员资料保留的相当完整,资料很多是解放前由士兵家属提供的,而在一个晋绥军中尉军官的档案中,发现了其妻子提出的相关资料,在战争前他的丈夫拔过牙,还脱落了一枚牙齿,牙齿脱落的位置和尸骨的牙齿脱落位置完全相同,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与红军交战中右腿受过重伤。此名军官失踪时三十七岁,年龄上也十分符合,再加上各方面的特征比对,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这具尸骨就是那位晋绥军军官的。

    工作至此皆大欢喜,工人们忙着把这具尸骨装殓了起来,但是大周却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因为像这样特征明显,且资料齐备的尸骨只是少数,他还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在长长的标签单上,大周用铅笔划去了第一个,而后边的尸骨标签还是长的让人头痛。

    除了这些专家外,我还要佩服那些活跃在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们,如果说之前的仓库只是他们信手而建的话,那么在这片山中临时搭建的研究室,就是他们真正实力的体现。

    由于尸骨数量实在是太多,而这片山脉又离具备相关鉴定条件的地区太远,所以上方决定把所有的鉴定工作都安排在这个山区内展开,而这就必须建造临时的鉴定机构,以供专家们使用。

    最开始的时候,众多专家还对在这样的地方搭建简易的研究所表示怀疑,认为这根本不能满足科学鉴定所需的基本条件,但随后他们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因为他们惊奇的发现,在这个临时研究所里几乎拥有着国内,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鉴定设备。

    这间临时研究所被设计成两层,全部用铁皮搭建,整间建筑里没有设置窗户,这当然是出于保密的需要。

    研究室的门口立着牌子,“工作重地,闲人免进!”

    不过,通过大周的斡旋,我还是顺利的进入了这间面积庞大的研究室内部。这间研究室的两层楼中,摆放着三十多张解剖台,上面全部摆满了白骨,白骨在没有被检验时,都被白布罩着,每个解剖台上都吊着无影灯。虽然有白布覆盖,但尸骨凸起的棱角,再加上灯光的照射,它们的轮廓让人还是觉得有些恐怖。

    实验室另一边的实验台上放着各种的检验仪器,双筒的显微镜则是最常见也是数量最多的工具,显微镜的旁边放着各种的记录本,里面记载着各种各样的尸骨信息。而这些实验台的旁边是几间简易的房间,里边装着一些大型的X光和核磁检验设备,这些设备并非从某个研究所搬来至此,而是特意为此次鉴定订购的。而这些房间的墙是否具有防辐射功能,我不是很清楚!

    这还不是这个研究室的全部,在每一层还有一些被隔断出来的小房间,这里边是做各种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的地方,每间屋子里都配备有高性能的微机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实验设备,甚至连DNA的提取和比对这种复杂的工作,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实验室的供电由两台大功率发电机完成,它们靠柴油作燃料,临时研究所的供电正是靠他们昼夜不停地运转。如果它们出现意外停机,备用的高效应急电池便会启动,丝毫不会影响到鉴定工作。

    在这次鉴定中,虽然有很多尸骨都散落在地表,但是也有部分尸骨、残肢由于各种原因被埋在地下。

    所以,临时研究所里还配备有一种尸骨探测雷达,这种雷达的原理是通过一个传输器或天线向地面传输超声波信号。当信号深入地下后,超声波会被埋在地下的尸骨反射回来,超声波回来后,会被天线捕捉到,而被捕捉到的信号,会在雷达屏幕上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光带,专家们凭这些光带,便可以轻易判断出,哪些地方可能还有一些零散的尸骨存在。

    连大周这种见惯了大场面的法医都在赞叹,这里的设备和先进技术比他所在的研究所还要强上百倍,可以说在中国能被利用到的先进鉴定设备都已经被搬到这里来了。

    硬件齐全,让专家们再也没有了任何抱怨的理由,专心的投入工作,是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大周也丝毫不敢懈怠,但即便是拥有这些高科技的设备,但困扰他的问题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显而易见,这样数量庞大的尸骨数量,鉴定工作是不可能在几天内就完成。往往是专家们刚刚发现了一个新的尸骨线索要展开进一步的认证,但更重要的线索也会随之浮现,他们必须先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解决更为棘手的难题。

    有时,甚至还有一些专家有鉴定之外的工作需要完成,所以鉴定工作时常被中途打断,还有一些专家甚至一天要往返于其他的考古现场或工作地点,这样的工作效率令大周十分恼火!

    而即便是完成了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