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中元夜(2 / 3)  地煞七十二变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依稀是位龙神,脚下匍匐着一条不知是猫是狗的神兽。

    莫非是那位已少有人祭祀的保婴龙王?

    ……

    大黑猫竟已早早守在了这里。

    何五妹刚进墓园,它便飞奔而来窜入怀中,喵喵撒着娇。

    李长安没去凑热闹,这黑厮凶得很,除了何五妹,谁挨着都挠!

    自顾自把竹筐放下打开。

    一筐是香烛,一筐是杂粮野菜捏成的饭团子。

    何五妹见状,赶紧放下猫儿过来搭手。

    两人分工合作。

    何五妹在前头翻找出土包挨个上香,李长安跟在后头放上饭团。

    不像施孤,更像上坟。

    可这些坟墓也太小巧了些,墓碑也太简陋了些。

    李长安心底隐隐有所猜测。

    “他们都是慈幼院夭折的孩子。”

    何五妹俯身点上香烛,眉眼间带着淡淡的悲悯:

    “有些是遗弃在慈幼院门前的,有些是外边捡回来的,有些是人家实在养不活送来的。这些孩子收进慈幼院,十之五六不久便死了。活下来的,不是先天缺陷,就是后天落了病根,养不了两年,大部分也都死了。”

    “他们没有墓碑,因为他们没有名字。一来是无父无母的;二来么,老人们都说夭折的娃娃若取了大名,便与人世有了牵绊,会纠缠取名之人。所以一个个都没名没姓。”

    “有些道理。”

    “是么?可我却有个坏毛病。以为来人世一趟,纵使凄苦短暂,总不好什么也不得,什么也不留,便给他们偷偷取了小名,别人都不知道哩。”

    何五妹忽然回头,一贯沉静温柔示人的她,露出狡黠的神色来。

    “鬼阿哥想听么?”

    李长安是鬼,自无不可。

    “这孩子是五年前从野外捡回来的,生得瘦巴巴的,我盼他好生长大,叫他阿豚;这娃娃是八年前河上飘来的,我叫她莲花;那个是家人都病死了华翁送来的,眼睛又圆又亮,所以叫狸奴;这个是夜里放在门前,那夜格外冷,我唤他待霄……”

    何五妹挨个点出那些在李长安眼里完全没有差别的小土包。

    但她每点起香烛念出小名,李长安也会放下饭团,配合呼唤。

    比如:“小阿豚,魂兮归来,小阿豚。五娘施孤,莫做欢声,避开大鬼,快快来吃香,悄悄来吃饭。若已投胎,当我白念。”

    五娘便会躲过脸去,“噗嗤”轻笑。

    …………

    忙活完。

    李长安只觉厉坛上吃过的祭香、祭酒、祭肉一同发作,烧得胸膛热烘烘的,恰好秋风送爽,又觉精神一振。

    活着时,他最爱登高临风饮月。

    但自从做了鬼,便好久没有畅快吹风了。

    今宵难得,干脆扯开衣襟,大刺刺就地坐下,任由晚风灌满胸膛。

    旁边的何五妹也不是扭捏的性子,有样学样坐下来,只是把双腿盘起,再从怀中取出一纸长折。

    咦?

    道士颇为诧异。

    这长折封面上纹饰奇妙,如果没看错,这不是普通的折子,而是道家的“金章玉册”。

    玄门许多仪轨堪称繁复,要诵咏的经文字数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未免出差错,便会把经文记在折子上,权当“提词器”,又取了雅名,便唤作“金章玉册”。

    “鬼阿哥不知道么?”何五妹笑道,“我原也是有度牒的女冠,道名唤作‘素女’。”

    李长安这才后知后觉,她身上白衣原是道袍,头上也仅仅一支木簪,今夜是女冠打扮。

    慈幼院的何五妹,咸宜庵的何大家,今日的何素女,三个身份堪称天差地别,却可以从中一窥人生的荒谬无常。

    李长安无意为了好奇,去揭开别人的伤疤。

    他不问,何五妹当然不会说,只把折子摊开在膝上,开始诵咏:

    “尔时寻声救苦天尊,与诸侍从巡游十方世界,化度众生,出离苦海,令归正道,不入邪宗。”

    是《太上三生解冤妙经》。

    她声音轻柔,唱声奇特,带着缥缈出尘之感。

    这种腔调称作“步虚声”,是道士育经礼赞所用。

    便宜师傅刘老道不会,小门小户摆花架子,徒惹人笑。李长安也不会,他是野道士么,砍人倒比唱经多。

    何五妹音色温柔而清丽,与“步虚声”相得益彰,诵咏尤为悦耳。

    李长安便拿龙王庙作了靠枕,惬意斜倚着,闭眼倾听。

    当是时也,天公作美。

    夜间的一切嘈杂都忽然放低放缓,将素女的唱经拱卫作了主角。风声低吟前来伴唱,流水潺潺过来和声,虫鸣与蛙声交织帮着奏乐。

    山林河流都在“步虚声”中融入秋风秋月徐徐入耳。

    嗯?!

    李长安忽然睁眼。

    “合唱”中听得异响,似在水波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