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12 天网恢恢(1 / 4)  人人都爱马文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另一头,马文才和褚向分道扬镳后,面对陈庆之的军队,不避反迎,领着黑山军人马前去接应。

    萧综“招降”马文才后自然也是派人给陈庆之送了信,他现在有整个北方佛门相助,消息传递的十分迅速。

    陈庆之和马文才本就有半师之谊,这一路上马文才对他很是恭敬,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

    况且他以前为他卜过卦,乃是一飞冲天的卦象,内心里其实也不愿与之为敌,听萧综说他已经投效了自己这边、又开了潼关,心中也是松了口气。

    他们计划里最大的变数就是潼关,原本陈庆之是想借着魏主对他的信任拿下潼关,但马文才横插一手夺了潼关,这么一来,无论是去收服萧宝夤的人马还是后续齐军东入洛阳,潼关都成了最关键之处。

    要马文才不肯开关,再好的计划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陈庆之再厉害又不能让白袍军飞过去攻入潼关。

    现在防守潼关的是马文才,白袍军也不会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

    其实白袍军的军心也不如刚刚北上那时了。

    知道长安已经换了新主,打着“萧”的旗号向东进军时,陈庆之便知道萧综开始收网了,所以即使收到尔朱荣在偷偷渡河的消息,他也装作不知,反而约束阵中白袍军,不准他们沿河追击。

    这明显是放纵敌人的行为,自然会让人生出不少疑惑。

    他知道自己这段时间下的命令十分反常,先是护送了北海王为帝也不准备回京,后来又受了魏国的官职、为洛阳阻挡尔朱荣的大军,更是在中郎城硬耗尔朱荣的兵马,这一系列动作下来,白袍军私下已经有了不安的情绪。

    甚至隐隐有流言说陈庆之投靠了魏人,不愿回国,要为魏国打仗了。

    陈庆之的白袍军中有一部分是徐州的降兵,这些人对于留在魏国没什么太大抵触,但更多的却是在梁国挑选的精兵,家眷都在南边,军心难免有些动荡。

    之前白袍军倒是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无论是攻睢阳还是攻荥阳时,他的计策都会让人有怀疑之时。

    但是那时候有马文才安抚军心,甚至为白袍军准备退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他在前方冲锋陷阵,马文才在后方安稳如山,从没出过岔子。

    现在军心动荡,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安慰自己和白袍军“等大局已定他们就懂了”,不能再细说分明。

    陈庆之心里也有隐隐的不安,觉得这样“粉饰太平”有些太过逃避。

    在担忧之中,他为白袍军占卜过一卦,得到的卦象是“死里逃生”。

    想到马文才这时归顺了萧综,陈庆之觉得这“死象逢生”应该是马文才归顺后带来的结果,既然白袍军无事,他们就算有危险也是转危为安,于是心中大定,就等着马文才和萧综的人马进入关内的时刻到来。

    接到尔朱荣大军全部南渡的消息后,陈庆之第一时间率领白袍军奇袭了尔朱荣留在黄河北岸的大营,将尔朱荣残存的人马全部消灭,又将尔朱荣因为渡河留在北岸的所有马匹全部收入白袍军帐下。

    现在每个白袍军都能一人三马,还都是北魏的精壮战马,莫说在梁国,就是放眼天下,也是最精锐的骑兵了。

    彻底打破了尔朱荣回撤的可能,陈庆之便下令带着战马全速救援南岸,白袍军走到一半便遇到了从南岸大营逃向中郎城的溃兵,收拢残兵花费了一点时间,好在马够多,并不耽误速度。

    这时候,马文才已经让褚向带人先走一步,自己去迎接陈庆之了。

    马文才是白袍军的参军,是和陈庆之一手创立起白袍军的人物,在白袍军中的地位和声望可想而知。

    之前不知为何两位主将有了矛盾,军中就已经有了不少流言。

    有说马将军想回国陈将军不肯的,有说陈将军投效了其他人但马将军不愿意所以撕破脸的。

    他们出兵在外,不知道将来何去何从,全凭听从将令,犹如漂泊的浮萍,现在两位主将还不能齐心了,总会忐忑不安。

    这一不安起来,就分外怀念起从梁国出兵、上下一心攻城略地的日子。

    现在看到马文才带人来迎接白袍军,虽说碍于陈庆之的面子不能欢声鼓舞,但喜笑颜开是肯定的,甚至还有人老远地就向马文才行礼了。

    陈庆之看着马文才来迎接他,心里也是高兴,搀扶起拜见的马文才面上只有高兴,连连说着“好”。

    “听说你又能支持我们了,我心里十分高兴。”

    他看待马文才的表情就像是自家不听话的叛逆小子“浪子回头”了一般,“回来就好,我们继续好好为‘大梁’效力。”

    旁人听着他的话,以为这“大梁”是南边的梁国,却不知两人都心照不宣,知道这“梁”指的是“北梁”而不是“南梁”。

    两人一个是萧综承诺的“梁王”,一个是萧综承诺的“梁国公”,自然没有什么隔阂,陈庆之看了眼马文才身后,也是一愣。

    “怎么这么少人?你的黑山军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