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9章 轴心国扩大(2 / 3)  大清拆迁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替2山猫主战坦克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了。

    3虎式坦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虎式坦克比较中性,虎式坦克乘员:5人战斗全重《52 吨炮向前8516vrL炮向后7。 明!;车 体 长7251“L车咒8么车高 米(至炮塔);27g米(至 机枪)动力《鲁道夫型涡轮柴油机一台,8马力最大时速:45,g千米(公路);蠲千米(越野)最大行程:87千米(公路),搭载副油箱后可达!千米爬坡删唳涉水:1米;卜3米 (有准备)通过垂直障碍:u6 米越壕:3米主要武器:75毫 米35倍径滑膛炮辅助武器:13毫米并列N1(]!5改进型车 载机枪弹药《75毫米炮弹1发,13毫米枪弹发。

    总体上来看,虎式坦克的主炮较豹式 小了很多,但是炮管长度增加,加上炮弹威力增强,其杀伤力比豹式坦克的酲毫米炮只强不弱。 为了减轻重量,成员人数降低至5人,首次在坦克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涡轮发动机,使得虎式坦克笺吨的战斗全重跑起来比山猫坦克还快一 些,机动能力相对于欧美各国的坦克十分强悍。

    由于各国坦克和装 甲车的防护装甲厚度的增加,坦克的车载机枪已经无法穿透他们的装甲了。 因此,一是加大口径,但这样会导致坦克的重量增加,于是虎式坦克不再依靠机枪攻击敌人。由于中国火控雷达系统的先进,虎式坦克采取了先进的火控定向雷达技术,使得机动时的命中率显著提高,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加装大口径机枪了。

    因此保留了之前的 13毫米口径并列机枪。

    在装甲防护上面,虎式坦克首次采用了先进的复合装甲技术。

    这个时候,各国都出现了反坦克炮,对于坦克家族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装甲的厚度仅为6~2毫米,用反坦克枪弹,步兵炮或野炮射击可毁伤坦克。 战后,随着各国坦克的发展,专用反坦克炮应运而生。 1咂!璋 il 瑞士制成高平两用的20毫米自动炮,用于反坦克,初速为qD米/秒,射速达里D发/分,在 ID米距离上穿甲厚度为 15毫米。 lq34年,法国装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穿甲弹,初速为;「!!米/秒,硬芯穿甲弹初速达1米/秒,射击距离9D米时穿甲厚度为嬗毫米,超速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为51毫米(当时法国、德国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B毫米)0 不过,各国不单单针对敌国坦克,此时中国的豹式坦克装甲厚度为q毫米,因此各国同样开发出 了 口径0~1毫米的反坦克炮,初速一般为8~ID米/秒,穿甲厚度达到70~IZD毫米。

    应对这种威胁,中国皇家陆军首先增加坦克装甲厚度,然而继续增加装甲的厚度固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但增加装甲度势必增加坦克的重量,影响坦克的机动性。

    复合装甲有多层,穿甲弹或破甲弹每穿透一层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由于各层材料硬度不同,可以使穿甲洱的弹芯或破甲弹的金属射流改变方向,甚至把穿甲绅芯折断。 因此,复合装甲的防穿透能力比均质装甲要高得多。 在装甲的单位面积重量相同时,复合装甲抗破甲弹的能力比均质钢装甲提高两倍。

    复合装甲是中华帝国强大工业能力的休觋,尤其是在中国特种钢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海军大规模造舰的 带动下才发展起来的。

    加装了附和装甲的虎式坦克,其防护能力可以抵御嬲毫米坦克炮,以及l毫米以下的反坦克炮的攻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不过,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对此严格保密,不出口虎式坦克,只装配皇家陆军。

    有了虎式坦克的皇家陆军,豹式和山猫坦克就不再是严格限制出口的坦克了。 为了占领国际坦克市场,皇家陆军将N1豹式主 战坦克和2山猫主战坦克上的一些 尖端技术进行了修改之后,这两款坦克开始了对外出口。

    不过,出口的型号却是更换为了N1瞄豹式重型主战坦克和N22山猫轻型主战坦克。 其中出口西班牙政府军的1坦克当中,主要是N1豹式重型坦克。 而出口给西班牙的还包括了么二反坦克战车,这是世界最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主要就是针对德意美三国的主战坦克的。

    中国皇家陆军装配的反坦克战车型号为l4森林狼,出口型号在西方的代号也不尽相同。 例如法国称N4阿尔卑斯雪狼反坦克战车,英国进口后翻译成N4丛林狼反坦克战 车,西班牙则称A(4草原狼反坦克战车。

    反坦克战车 没有出口给轴心国,因为中国军方清楚,轴心国的坦克发展的速度太快,加上德国和美国的工业能力,英法等国根本无法相抗衡。 因此,中国军方将这种压制轴心圆的反坦克战车出口给他们,又是在玩平衡战术。

    皇家陆军的N4森林狼反坦克战车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履带式地盘考 虑到野战时的攀越障碍等问题,因为轮式战 车无法跨越障碍物。 而轮式战车的速度远比A1型履带战车快多了,不过它格机动性强,面对坦克瞄准技术落后的时代,生存能力很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