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 对比(2 / 2)  生于1984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就凭着《扁担姑娘》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栏目,我是戛纳的嫡系了。

    居然这么对我!

    “别生气了,看电影吧!”

    贾章柯一直坐在王晓帅旁边,他当然知道老伙计的想法。

    他也有点搞不懂,按戛纳不应该这么对待他们这帮中国导演。

    我们冒着被国人误解,被电影局禁拍的风险为你们这些欧洲人带来了你们喜欢的电影,为什么不尊重我们?

    电影放映,电影结束…

    好吧,还是两句吧。

    《日照重庆》这部电影,半典型的王晓帅,之所以是半典型,因为他的主题是父子。

    王晓帅很少拍这种题材的电影。

    的是一段失败婚姻,牵扯出一段讲述中的青春。

    借助于两代人和两座城市,完成一种所谓的寻找与回归。

    主人公弥补缺憾,在闭合处重回另一种圆满,心愿已满、疙瘩消除——一个常见的艺术片主题。

    一部好的艺术片并不意味着卖钱,但一部不好的艺术片肯定是卖不了钱。

    王晓帅可能忽略了一个情况,艺术片不是靠文艺腔堆积打造的,文绉绉的冗长对白也解决不了问题。

    对比一下其他少年杀人事件题材的影片里,大师级别的导演一般会选择上升到一个高度,进入一个大的环境,由家庭、学校到社会,由内部到外部,一起并进,最后爆发。

    可王晓帅的《日照重庆》选择打散了一切,玩起了拖沓的倒带插叙,想个人化但不见个人的影子,当真是打肿脸来充胖子。

    不痛不痒,不上不下,视角尚佳,节奏乏力。

    王晓帅自己过‘金基德也没市场,北野武也没市场,黑泽明也没市场!’

    呵呵,你瞎啊!人拍的电影跟你一个档次么?人家是大师,你是啥?

    一会拿奖比拿千万票房难来标榜自己,一会又没票房是自己超前,一会又自己从未放弃过市场…

    哎,什么都想要,结果就什么都拿不到!

    范兵兵坐在第一排剧组所在的位置,电影结束,她扭头看了看身后,观众们的表情很沉默。

    仅仅只有零星几个讨论声,还在着跟电影无关的事情…

    走出放映厅,她看到国内里的媒体似乎在讨论什么,于是她走了过去,笑着问道:“你们觉得这电影怎么样?”

    “呃,比想象中好一点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