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0章 东山西山(2 / 3)  大明金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得买通当地王府宗室、府县官员、土司首领,禁止其他人入山采药,享受垄断之利。

    只是交浅言深,徐元佐也就没有点破。如果沈绍棠果然如其家史记载得那么神骏,过个几年自己也该能悟出来了。

    “荆襄九郡自汉末时已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荆襄更是粮仓要害,东西南北四通八达,若是仔细经营,不失为一座金山。”徐元佐又道:“只看朝廷设郧阳抚治,足可为旁证。”

    从成化十二年起,郧阳从一个大山之中的无名小邑,一跃而成为华夏雄藩巨镇,正是因为明廷设置的郧阳巡抚、提督军务。饱读诗书的朝廷重臣。以三品、四品官身,坐镇郧阳,辖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县,钳制汉江三千里流域。

    郧阳巡抚类似应天、顺天巡抚,都是省级建制。而不依附于省,单纯以地域为辖区。又因为此地民风彪悍,交通不便,文教落后,所以巡抚加提督衔,等于政治军事一手抓,远非其他巡抚能比。

    徐元佐这几句话却是说到了沈绍棠心坎上,激动得他整个人都颤抖起来:“敬琏兄真是慧眼如炬!荆襄之地固然不能与江南媲美,却也是别有风情。若是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江南。”

    徐元佐笑道:“正是如此说的。想在唐宋时候,江南是天下粮仓,并非商业要地。如今天下粮仓已经转到了湖广,谁说未来汉阳、长沙不能成为通衢要害,商贾汇聚之地?”

    看着沈绍棠一脸振奋,徐元佐心中又补了一句:可惜你多半是看不到了的。

    “说到郧阳巡抚……小弟倒是想到一位老者。”徐元佐道。

    “噢?可是欧阳太保?”沈绍棠也是聪明人,郧阳巡抚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太子太保欧阳必进了。

    徐元佐说的也正是此人。

    欧阳必进二十二岁时中乡试,二十六岁就进士及第了。他与严嵩是挚交好友和儿女亲家——严嵩的次女嫁给了欧阳必进的长子。他在为官上面只能说是平平。甚至因为严嵩推举他当吏部尚书的事,引起了嘉靖帝不悦。

    然而他在出任郧阳巡抚的时候。遭遇了罕见的牛瘟疫,使得田间无牛耕种。于是他改进了唐朝王方翼的设计,制造出了“代耕架”。据说这种代耕架大大缓解了牛荒带来的影响,没有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徐元佐自从上次考虑到了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就恨手边没有足以借力的人物。虽然工匠之中卧虎藏龙,但是他哪有时间去搜寻?而历史上留名的科学家、科学爱好者。要么已经作古——欧阳必进逝于隆庆元年,赠官太子太保;要么就是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早生十年或者晚生十年,都不会有这种孤独的感觉。

    可见上苍是心要徐元佐做近代科学开山祖师了!

    “欧阳太保的代耕架真如传闻中所言那般实用么?为何却没有推广开来?”徐元佐问道。

    沈绍棠作为商人,嗅觉和眼光都让他对技术更加敏感。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了。如果真跟传闻说的“一人一力,可抵两牛”。那谁还养牛啊!直接用代耕架不就行了?

    “呵呵,敬琏有所不知。”沈绍棠道:“代耕架一个人用不起来,必须要左右各有一人相帮。所以舍翁所谓‘一人抵两牛’,实则只算了推动之人,没把旁边相帮的人算进去。算进去之后,便是三人可抵两牛了。”

    “人的耐力肯定不能跟牛比。”徐元佐补充道。

    沈绍棠一抚掌:“是了,如此说来,大约总要有六七人才能抵得上两牛所耕耘的亩数。这实在是无牛可用时候的变通之法,故而无法推广。”

    徐元佐点了点头。

    在如今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农夫可以算是技术人才,并非是个人就能耕地垦殖的。无论土地所有权如何变动,是归于自耕农还是佃农、是官田还是民田,需要的农夫却是恒定的。因为即便地主占有了土地,也不可能进行工业、商业开发,势必是进行农业种植。

    大明为何会丢掉安南?为何会放弃海西(黑龙江以东到库页岛地区)?为何不开发台湾岛?正是因为农民不够的缘故。如果农民足够多,多到土地无法承载,西南、东北、东南,都将成为人口泄洪区,汉人自然会在安南、台湾扎根。

    所以相对于节省的那点耕牛成本,人力反而更贵重。一旦牛瘟灾害解除,代耕架这种多占劳动力的工具就被束之高阁了。

    “我听说荆襄苗家多牛,而汉家一样需要耕牛,却始终不能与之相比,这是什么道理?”徐元佐又问道。

    沈绍棠想了想,道:“我想大约不离苗家斗牛之俗。每年决出牛王,用以配种。积年累月下来,家家养牛,牛种又好,所以牛多,好牛也多。至于汉家这边,本来人也不多,不像是江南这边连村聚族,多是小门小户,也养不起太多牛,牛种也不行。”

    徐元佐追问道:“如果开牛场,分开培育耕牛、肉牛,有利可图否?”

    沈绍棠面露难色,道:“这事倒是没有想过。不过要把牛从荆襄运到江南,肯定是亏本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