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8章 消费市场(2 / 3)  大明金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金的程度,往往只是选择一部分先用起来,其中以马桶和洗面池为主。再次一等的人家,才会选择单独购买马桶垫圈,比如徐元佐手下第一批拿着高薪的“中产阶级”。

    经济版的垫圈卖得最差,因为这一档产品针对的客户群体并不介意冬天屁股被冰一下。

    “这个数据说明:市民阶层的购买力还不够;在未来可见的时期中,中产阶层恐怕无法形成足够的日用品消费规模。松江府最大的消费市场,仍旧是掌握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占有社会财富的豪门势家。这个结论能否同样适用于苏州、应天等府,也请大家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徐元佐在经济学院的百人大课堂上。讲授松江府消费市场概况。这间造型奇特的椭圆形教室,充分运用了声学原理,使得徐元佐在没有扩音器才的帮助下,也可以轻易地让最后一排的学生都听清自己的讲课。

    所有学生都是席地正坐,身前一张矮几。这种十分正式的规范,这年头也就只有在国子监和许多以古板闻名的老书院才能一见。无形中也为徐元佐增添了师道尊严。

    前来听课的不单单是经济书院商管系的学生,也有许多已经为徐元佐工作效力的人。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只要徐元佐人在唐行,便会来亲自上几堂专题课,从宏观层面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开拓学生的眼界,也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被学生了解、接受。

    除开商业社会的分析和阐述,徐元佐更在意讲授心学——更确切的说,是心学对法律的影响。换言之。是心学伦理下的法理学学说。

    这种学说因为紧密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提倡“民事平等”之说,故而很受出身中下层民众的学生们的欢迎。他们也是经济书院的绝大多数,原本就对徐元佐提供学习机会而心存感恩,在接受了这种思想之后,更是成了徐元佐的铁杆追随者。

    在大明法律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的变革时代,习惯法逐渐展现出它灵活的优势。然而自从隆庆元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诞生。老旧的习惯也无法彻底解决司法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所以法理作为最后一层法源,渐渐走到了前列。以至于后世许多人以为西汉的“春秋决狱”在明朝也是主流。

    徐元佐在这个时候从刑名入手,并不急着在哲学层面与宗师们争一席之地。利用士大夫们对法学的忽视,先培养大量的盟友,日后只要成功地影响了地方司法,这种思想就会成几何级数渗透进百姓的思想之中,也算是走群众路线。而且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尤其是在皇权止于县政的时代,徐元佐对于自己篡取地方政权根本没有丝毫怀疑。

    徐元佐分析完了数据,照例留下时间让学生们提问。最初时,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而现在他们已经学会了自己思考。并且尝试寻求答案。

    在徐元佐宣布提问之后,立刻就有人避席行礼,高声道:“夫子,学生有惑。”

    徐元佐记不住这里的所有人,对这个急着提问的学生倒是有些印象。这学生姓陆,乃是林巷陆氏的族人,也就是陆树声的族亲。他今年十九岁,中过秀才,偏好杂学,来经济书院读书的目的曾让徐元佐啼笑皆非——他以为这里是教人学幕的,打算学成之后去给人当幕友。

    “请说。”徐元佐朗声道。

    陆秀才长坐拱手,方才道:“夫子,您之前讲过一个‘食支数’。”

    徐元佐微微点头。食支数这个大明特色的名词还有个泰西名字:恩格尔系数。

    “夫子曾说,食物支出所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高,则这户人家越穷;反之,则越富庶。”陆秀才先重述了定义,以免自己搞错。见徐元佐点头,他又道:“可是学生以陆尚书家、学生自家、另取了几家佃户,一一咨询,换算下来,反倒是我家食支数最低,难道我家反倒比陆尚书家更富?恐怕有所偏误啊。”

    徐元佐微微皱眉,道:“数据带来了么?”

    “带来了。”陆秀才连忙收拾了一叠文稿,站起身给徐元佐送了上去。

    徐元佐接了文稿,发现字迹清秀,而且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草码的公式是塔式结构,太浪费纸张,所以横列的阿拉伯数字也有其经济适用性。然后他才看具体数字,发现各项支出如同账簿一样,罗列得很清楚。

    ——是个心思缜密的孩子。

    徐元佐问道:“你叫什么?”

    “学生陆若华,字子翰。”

    徐元佐点了点头:“子翰,你这功课做得极好,看来夫子之前有些地方没讲清楚,有些地方可能还有待商榷。”

    陆若华顿时满脸通红,双膝一软跪了下去。

    座中百名学子也发出嗡嗡之声,一时难以接受徐元佐的坦诚认错。

    徐元佐扫视一圈,朗声斥道:“你们这是什么态度?我希望你们以超越我为荣,而不是跟我后面亦步亦趋。只有能够证明我说得不对,帮我补全的学生,才算是我的学生。若是只知道阐扬我的学说,抱定我徐元佐说得就是真知灼见,这种人我是不认的。”

    众人听得冷汗淋漓,更不能接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