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9章 突如其来的政变(2 / 2)  穿越清朝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下!”

    没错,这个人就是前伊拉克王朝的摄政王,也是国王的叔叔。在王朝更迭的军事政变中,他被自己的侄子和伊拉克的部分军官赶下了台,然后在此后不久,当时的王朝国王被复兴党人赶下来王位,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共和国。

    实际上,在2月份政变的时候,他之所以失踪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流亡国外。相反,他是在自己的官邸被绑架了。不过绑架的对象并不是英国人,也不是他的侄子,而是中国人。这是帝国安全局局长赵秉钧做出的一个决定。由于他知道当时的伊拉克王朝将面临一场军事政变,于是他立刻派出了一支精明强干的小分队带走了他。当然,安全局的这个举动进行得十分秘密。伊拉克的部分领导者虽然意识到中国人可能带走了赛义德王子,但是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一直也没敢质疑中国。

    而赵秉钧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他的理由的。他早就料到中国早晚有一天会发动扩张战争,他也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世界各国进行了分析,并在适当的条件开展工作。中国面对的伊拉克虽然并不是一个强国,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特色,而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的民族多样化。

    伊拉克位于阿拉伯世界的边缘,这是其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的根源。民族矛盾主要体现在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矛盾上。库尔德人是分布于阿拉伯世界东北边缘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占到伊拉克总人口的将近百分之20。它也分散在与伊拉克接壤的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在奥斯曼时期,帝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是伊斯兰教,而且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是土耳其人,因此与土耳其人同奉逊尼派的库尔德人并未感到遭受歧视。他们擅长于军事,从不纳税,其代价是在各地为摩苏尔帕夏服役。从17世纪初开始,著名的巴班家族逐步确立了其在摩苏尔地区的强势地位,在基尔库克等县影响日增,建立了事实上的库尔德地方王朝。传统上,巴班家族总是在巴格达和波斯两个权力中心之间摇摆,但1800年以后它决定性地倾向于波斯,并借助后者的力量扩大了在北方的地盘。1850年,土耳其将军伊斯马仪结束了巴班王朝最后一任帕夏的统治,但此后有许多库尔德人进入地方政府为仕,并建立了为苏丹服役的骑兵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终同意将库尔德人居住的摩苏尔地区并入新生的伊拉克王国。伊拉克由此事实上成为以阿拉伯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伊拉克的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其流派众多,而围绕着伊拉克国家的定位存在着两种看法,即泛阿拉伯派和伊拉克派。前者为逊尼派阿拉伯人,谋求阿拉伯世界未来的统一,其中又分为两大派:以国王和执政者为主的温和派,该派主张渐进地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把阿拉伯统一作为将来的任务;包括军官、自由职业者、学生、中小商人、手工业者等的激进派,它强烈反对殖民统治,主张通过军人干政实现国家完全独立和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对外企图联络德、意以对付英、法。伊拉克派得到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的支持,它主张维护伊拉克的独立,反对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主政温和的泛阿拉伯派采取了融合库尔德人的政策,曾任命库族成员担任议长,但这一政策的成效有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