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18 互相举报】(2 / 5)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这种人不会去纠结于人是怎么死的,他们只想尽快了解,不要引火烧身便可。

    “这样不行!只杀这里的二百多人的话,太少!”韦宝轻声对林文彪道:“要杀更多的人,就要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把有罪的人都关起来!”

    互相检举揭发?林文彪被韦总裁的话吓得抖了一个冷战。

    虽然林文彪之上山野柳子出身,文化程度很低的,但是这段日子,身为韦总裁的特务机构头子,对朝廷中的事情,了解了不少,大概知道风闻言事是啥意思。

    风闻言事是指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也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古代君王为整顿朝纲,肃清吏治而采用的手段,为官者可以凭风闻上奏,互相弹劾,查实属实者嘉奖,不实者不罚,是君王广开言路的策略,明清两朝皆有君主使用过。

    让这些嫌犯互相检举揭发,这不就是风闻言事的一种吗?

    如果只有一两个嫌犯,每个人供出十个人,二十个人到顶了,杀掉二三十人不算啥大事。

    但这里二百多嫌犯啊?

    如果人咬人,一个咬一个,没完没了,只怕这整座羊倌堡都是嫌犯了,甚至再扩大范围,建奴的控制区,岂不各个都是嫌犯?

    韦宝也为自己的灵光一闪而高兴,韦宝是没有太多政治斗争经验的,要有,也是从各种史料小故事中道听途说来的一点点。

    韦宝最直观的的斗争经验,恐怕就是小学时代留下来的了。

    小学班干部,具体职务大致包括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各科课代表,小组长,值日组长等,根据职务级别不同,以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予以区分,分为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是不是一个组织不好说,至少表面上均直接隶属于班主任,名义上归一个名为少年先锋队的组织统一辖制,但貌似属于听调不听宣的名义辖制,这就是韦宝最早接触过的政治斗争,可能也是唯一的。

    毕竟到了中学和大学,人大了,也成熟了,打小报告的人会变少,政治斗争不再是学生当中的主旋律,即便仍然存在,一般也是一个个小范围,很难达到大规模。

    抛开私人关系等影响因素,小学的人际关系好复杂啊,感觉彼此间关系很松散,这些人反而与班主任及各科老师之间始终保持密切的单线联系,拥有风闻言事,越级上报等特权。

    其厉害之处在于虽然大家都很清楚他们的身份和背景,但由于制度所限,必须朝夕相处,防不胜防,难免百密一疏,故仍然时常泄露重要情报,致使学生的各种私下活动,屡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想到这里,韦宝嘴角一歪,忍不住捂嘴笑了一下。

    当然,现在是最直接的,最血腥的敌后破坏活动,可不是现代的小学生过家家。

    不说自己那点浅薄的政治斗争经验,就以韦宝的认知当中,风闻言事对朝堂的杀伤力也很恐怖。

    据韦宝所知,文官权力最大的还不是明朝,而是宋朝。

    因为宋朝不抑制兼并,还有不杀读书人的祖训,让士绅阶层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护身符,而且枢密院里除了狄青一个特例,都是文官,也就是说,文官全盘掌握国家政治始于宋朝。

    在此之前的唐朝,门阀则依然有极其强大的势力,在唐及唐以前可以看做皇帝与门阀共治天下时期。

    门阀权力极大,不仅自己当官,还有人事权,让自己的门生故吏当官,而且很多还当了武官,形成一个个庞大的还有枪杆子的政治集团。

    皇帝一旦弱势,就很容易被架空,甚至有生命危险。

    而士绅相比于门阀就好控制得多,科举制让人事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文官只能通过拉同年同乡的方式结党,而不能形成一个和门阀一样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而且文官大都不知兵,不能在一线指挥战斗,指挥战斗还是得靠武官,所谓统调分离,没有枪杆子,文官自然掀不起大浪来,皇帝自然也就十分安全。

    可宋朝文官极其彪悍,发展到南宋史弥远时期更是登峰造极。

    皇帝弱势,宰相通过自己的威望和手腕,照样架空皇帝。

    到了元朝,宰相更是废立好几个皇帝,皇权再次不稳了。

    明朝吸取宋元的教训,废除了宰相,还组建了一支只对皇帝负责的军队和特务机构——锦衣卫,有了皇帝直属的部队,皇权就有了保障,而内阁首辅只是秘书,皇帝撤他理论上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根本不用走什么程序。

    而且,廷杖也是皇帝的私刑,皇帝可以不经司法审判就杖毙大臣,这已经是皇权空前扩大。

    所以,明朝文官能有效制衡君权是不存在的。文官权力范围有多大,完全取决于皇帝狠不狠。

    明孝宗可能是比较善良,所以就过的憋屈点。

    嘉靖一下子打死十几个人,谁也不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