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82 震撼洋人传教士的军用望远镜】(2 / 5)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其他的洋人传教士也眼巴巴的看着韦宝,都想试一试这么漂亮的望远镜,而且是双筒的,跟他们的单筒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不单单是他们,吴雪霞也很着急,“韦宝,你这是什么东西啊、你怎么从来没有拿出来过?能用这个看天狗吃月亮吗?快给我看看吧。”

    “呵呵,别着急的,等会。”韦宝笑道。

    韦宝会摆弄望远镜,首先装定视度。手持望远镜向月亮观察。

    分别对左、右眼进行装定,转动目镜视度转螺直至清晰为止,记住视度的分划数。继而装定目距。

    双眼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扳动望远镜筒,使两个视场汇合成圆形,这时目距的分划数就是观察者的目距。

    使用望远镜观察时应双手持握,两肘夹紧紧靠胸前,这种姿势比较稳固,如果有工事或其他依托物,肘部应尽量支撑,特别是使用大倍率望远镜。在雪雾天气或强烈日光下使用望远镜,可戴上滤光镜,使观察较为清晰。

    军用望远镜中的密位分划可利用“上间隔,下1000,密位、距离摆两边,要想求得那个数,对角相乘除邻边”的公式,即可测方向角、高低夹角和目标距离。这在“军事地形学”中有专门讲述,是每个军官或侦察兵的必修课程。

    韦宝虽然在现代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教育,只在初中和高中,大学开学阶段受过简单的军训。也基本是走走步操,站队啥的,没啥用处。

    不过在重生穿越之后,韦宝在镇远舰上不但获得了军用望远镜,还有很多没有拆封的望远镜的盒子里面,还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韦宝都仔细的研读过。

    韦宝有个优点,爱好了解东西的大致构造和使用说明,比如他在现代换过两次车,两部车的使用说明书他都仔细看过,对于自己的车子,每一个部件都很了解。

    虽然这种了解对于制作没有什么多大帮助,但是对于使用还是很有好处的。

    在现代,好些人开车开了很多年,车上的许多装置是干什么用的都不知道呢。

    韦宝将望远镜左右目镜的正负屈光度刻度调整至0刻度。双手分别握持望远镜的左、右镜身,搜寻远处目标同时拉展或按压左、右镜身,使望远镜的目距与人眼的瞳距相同时,人眼看到的全视场为圆形,方才停止调整。

    搜索目标,锁定目标后,转动左目镜视度手轮,使望远镜左支系统目标像和分划图象完全清晰后,再转动右目镜视度手轮,使右支系统目标像完全清晰,便完成对所观察目标的调整。

    因为望远镜光路设计具有动态自动聚焦功能,因此当望远镜清晰度调整好之后,再次观察距离不同的目标时不需重新调焦。

    流入我国的第一具望远镜就是刚才韦宝见识过的,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携带入京的。

    汤若望和李祖白两人不但共同翻译了《远镜说》一书,把西方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介绍到中国,汤若望还带了欧洲这个时候最先进的望远镜。

    今天观测月食,李祖白也在场。

    不过,韦宝在看过他们的望远镜之后,便不由生出一些轻视之感,实在与自己在现代的学生时代做的物理小手工作业的水平差不多,甚至因为反射镜的质量关系,水平还不如现代的小手工作业。

    不但洋人有了望远镜,其实大明这个时期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望远镜。

    中国民间较早独立制造望远镜,见诸记载的是明末苏州人孙云球。

    据《吴县志》载,登上虎丘用孙云球自制的“千里镜”试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诸峰,峻赠苍翠万,象毕见。”

    中国最早将望远镜用于军事的则是明末苏州人薄珏,“崇祯中,流寇犯安庆,巡抚张国维令珏造铜炮,设千里镜视敌远近,所当者辄糜烂。”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放置在自制的火炮上提高了射击精度。

    战争的确是最能提升科技的!有绝对的催化作用!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争,都是科技的一次超级大飞跃!

    韦宝在现代看了很多网络小说,都是主角到古代或者近代,就开始造枪造炮,然后大发神威。

    好像造枪造炮很容易一样。

    先不说造枪造炮得有合格的钢铁工业,就说不管枪炮本身的质量,绝大部分小说也会忽略望远镜的作用!

    步枪还说的过去,有个物理瞄准,然后各个战士都是鹰眼,天赋极高,打的准也说的过去。

    炮兵就绝对无法靠目测瞄准了,至少是一公里以上的距离,用眼睛怎么瞄准?必须准确的用望远镜测量出距离和角度,要做到误差不超过一米才行!

    测量的距离误差不超过一米,等到实际打出来的误差,能保持在五米范围之内,那都已经是神射手了!

    国产抗日神剧,动辄一枪800米爆头,手榴弹打飞机,手榴弹炸坦克,手撕鬼子,裤裆藏雷,那都是来搞笑的。

    古代和近代,望远镜演变了上百次的发展过程就不说了,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