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697 不服的就地斩杀】(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事情少的多。里长甲长压迫贫民,也都是一些很直白的法子。

    吴雪霞虽然是官家小姐,从小见多听多了官场的事情,却还是有些不适应一件接一件,甚至一下子很多件的这些官场黑暗斗法,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若是能选择,她情愿韦宝在辽西,辽南,去朝鲜也好,反正别来京城。

    次日韦宝起个大早,提前了半个时辰到衙门。

    都察院衙门与大理寺衙门是紧挨着的,韦宝在都察院有一处官厅,在大理寺也有一处官厅,但是韦宝仍然坐在都察院的官厅办公。

    习惯了都察院的官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还是都察院比大理寺人多,事情也多。

    韦宝一到都察院便叫人将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集中起来,两边的差役编制是一百多人,已经全部完成了整合,都换上了韦宝的人,还留了一部分原先的世袭老人。

    衙门的岗位,通常是实际做事的人,比登记在册拿薪俸的少的多,古往今来都一样,所以,韦宝补充了人员之后,实际人数仍然没有超标,只是将很多吃空额的名单删除了。

    “你们要严格听从我的命令,只能听从我一个人的命令。”韦宝对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衙役训话:“听话的,能做事的,才会有前途,否则,也将被淘汰出去。大家也不用过于紧张,在我手下做事,主要看德行,其次看能力!不是要求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缺,但要看你的心,向着谁,都明白了吗?”

    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齐声整齐的大声道:“明白了!”

    之后,韦宝又逐一的与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握手,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统计署的特工,韦宝大部分认识,不认识的,也不必自我介绍,韦宝主要是看看被林文彪留下来的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世袭差役

    。

    其实世袭这件事,也不是大明朝的专利,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只是朱八八将其明文化,法律化了。

    世袭是明朝特有的一种制度。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只有明朝有世袭军官制度。

    明朝军民分籍,是把老百姓分为两种。

    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除非是志愿投军的。

    政府的户籍,因此也有两套,一套是军户,一套是民户。

    这是来元璋所手创的奇特制度,综合了汉的屯田,唐的府兵,与宋的尺籍。

    朱八八同志很以此种军民分籍自豪。说:“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

    洪武元年,天下事已经大定,朱八八考虑到如何于胜利以后,安顿庞大数量的军官与兵士。裁减,编遣,复员,都不是好办法。裁谁?不裁谁?编谁?遣谁?复员,复到哪里去?

    到农村,农村吃不消。“退伍军人”无田,无牛,无农具,无种子。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这个军民分籍的办法,不仅安顿了兵士,酬庸了军官,而且替他自己与他的子孙保存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是替大明帝国维持了长治久安的国防军。

    兵士,每人赏官田五十亩。条件是当兵到老。

    老了或死了以后,由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每代只须有长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也就是补缺的兵。

    这五十亩田,也要纳税,每亩二斗四升,不运到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而集中储藏起来,作为军粮军饷。

    各省最高的军事负责人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衙门及其辖区,均称为“都指挥使司”。

    这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为“三司”,分别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与监察。

    “都指挥使”的地位,不是世袭的。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科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

    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

    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军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贵族。

    明朝所有文官都要求是科举出身,考中进士才有大官做,考中举人才有中等文官做,如果考不上就算是首辅,阁臣,总督,巡抚的儿子也不能当文官。

    但军官反而会有世袭军官制度。一个人因为他父亲是个参将,就不管多不适合当军官都可以十七八岁当参将管一千多兵。这种制度下明朝居然能维持近300年。

    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的是指挥使,管一个卫,其次有“千户”、“百户”,管千户所与百户所,最小的是镇抚,有资格管一个总旗或小旗。

    千户有正有副,百户之下有所谓“试百户”。指挥使与正千户之间,有所谓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九等。

    大军官有功劳的,封为指挥使不够,便封公、封侯、封伯、封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