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805 曹文诏】(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小太监,还有东厂的一队番役,也是三十多人。

    算韦宝的人最多,韦宝带在身边的是贴身护卫,都作家人装扮,一共一百人!

    还不止,随在这一百多人身后的,还有张美圆、吴雪霞、王秋雅、贞明公主、杨雪和熊欣儿她们所在的总裁秘书处的人和充作家人的总裁秘书处下面的办事人员,这就有三百多人,此外还有大量的天地会统计署的人和总裁卫队的人在暗中保护,这些人有上千人!

    为了不显得夸张,这大队人马要么藏于暗中前进,要么拖在后面。

    队伍行进的速度很慢,太监们养尊处优,加上生理问题的缺陷,不能受到颠簸,所以走的又慢又稳当。

    花了两日,才只是走到迁安,连永平府都还没有到。

    迁安是最靠近辽西的蓟辽一处军营,韦宝便对高第和三个大太监提出去蓟辽的军营看一看。

    本来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高第说是辽东经略,其实也是蓟辽的经略,他的位置与孙承宗是重合的,其实权力范围是同样的,这些军营已经是他麾下该管的了。

    但是高第为难道:“这怕是不妥吧?恐怕孙督师知道以后会不高兴,不如加快一点脚程,争取子时之前抵达永平府,到那里安歇最合适。要是觉得累了,可以在永平府歇两日,再去山海关。”

    “哎,既然都来了,现在还只是黄昏,看看军营,然后在这里欣赏风光,吃点酒菜瓜果,不是更好吗?我是怕几位大公公劳顿了。”韦宝笑道。

    刘朝点头道:“不错,蓟辽的军营,不正是高大人的地盘吗?韦大人也是御赐的监军,咱们别说该管着他们,就算是咱家几个人只是来办事的太监,他们也不敢不接待。”

    太监们在京城还好点,不说夹着脑袋做人,反正也稍微收敛一点,毕竟京城的官员太多,谁知道哪个就捅了内阁的篓子,或者能直接捅娄子捅到哪个皇亲国戚那里去,或者捅到陛下那里都有可能。

    但是一旦出了京师,太监们一个一个都嚣张的很,摆谱摆惯了的。

    因为在京城被压抑的太久了。

    另外,外地官员,到顶也就总督、巡抚、布政使、总兵这些大员,再下来是府州县官员,或者卫所官员,那就更上不了台面了。

    这些人,在他们这些能见得到皇帝的大太监面前算什么啊、

    在大的太监看来,凡是不是京官的,当的再大,在京里面也是有上级的,不算什么。

    高第听刘朝都这么说了,只能答允。

    然后高第派人去通传守卫迁安的营官。

    迁安是一座很正统的边城,几乎驻扎的都是兵马,没有几个老百姓。

    韦宝每次来往京城,都不太爱走迁安这边的官道,一路上都是蓟辽的兵营,盘查太多。

    韦宝喜欢走永平府下面,靠近河间府那边快马揷过去。

    守卫迁安大营的门官见到了蓟辽经略高第的名帖,不敢怠慢,急忙去通报守将,游击将军曹文诏!

    韦宝对曹文诏是有一定认识的,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属于土生土长的蓟辽人,是不是世袭兵将不知道,是的话,也是最低级的那一种,因为曹文诏是受了军功升迁的将领,而不是世袭的将领。

    曹文诏的勇毅而有智略在明末是赫赫有名的,如果有个什么排行榜,不算上儒将,光是算武将,曹文诏在明末应该能排在第一,有堪比吕布的勇武。

    曹文诏是**崇祯年间将领,号称第一良将,后面官至总兵。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崇祯八年,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

    死后,明王朝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曹文诏早年在辽东从军,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升至游击。

    韦宝对于这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人会关注一下,但也就仅此而已。

    因为韦宝的目光主要还是在管理上,在地方的治理上,这些事情,武将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而且天地会走的是热武器路线,韦宝走的不是冷兵器路线,不依仗兵多。

    天地会说是有二十多万军队,但都是警备司令部的编制,真正的陆军不过三万人,陆军才是出征打仗的。

    而且海卫队有一万多人,这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陆军的建设方面,韦宝看重的是热武器,海军方面的建设也一样,韦宝看着的是机械化,火炮,铁甲,蒸汽机,一切近代元素。

    曹文诏接到了汇报,有点纳闷,不知道高第为什么不提前打个招呼,跑到迁安来做什么?

    曹文诏是在熊廷弼手里被提拔的,又是世代的蓟辽人,对蓟辽的高层很忠心,所以在熊廷弼倒霉之后,曹文诏对于孙承宗也是挺忠诚的。

    不过,说起来,高第是滦州人,和孙承宗一样,也是蓟辽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这些大官之所以能坐上蓟辽大佬的位置,地域性也是朝廷重点考虑的范围。

    像是后面,在原本的历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