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815 建奴开始了】(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直接出兵管理朝鲜的两个道,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既然朝鲜的王室已经顺从天地会了,何必再直接出兵管理?

    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往朝鲜一卖,能换钱就可以了嘛。

    直接派人去管理,这成本多高啊?

    这些都是小农思想,也没有办法。

    韦宝知道天地会的这帮骨干,都是农民出来的,普遍没有什么文化。

    虽然他没有完全镇压韦家庄原本的地主阶级,还保留了很多地主。

    但那些个小地主都一个样。

    别说他们都被派到商业部门去了,就是都留在职能机关也一样。

    小农思想就是很容易满足!

    不能说他们不聪明,其实都

    很聪明,甚至是精明。

    但是在事实上,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和行为准则上已经在根本上有了巨大的差异,也是在文化上有无法沟通的地方。

    韦宝以前认为这是政治的问题,但现在发现政治不是根本原因,根源依然是文化上的问题,而文化上的缺点通过了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放大。

    肃穆的秦汉,情景淡雅的两晋,雍容华贵的隋唐,市民文化的宋,很难说华夏的审美。

    像一个五味杂谈,无法说清楚是什么味道。

    来到华夏最终都被消化了,这也许就是华夏的文化。

    这种说不清的文化,韦宝觉得这本源在“小农思想”上。

    小农思想是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典型的小农意识。

    地主阶级是这样,老百姓更是这样,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

    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经历了几千年的王朝更迭,无论是政治帝王家为了统治而赋予的,或者是地广人多的客观原因,中国人都习惯与维持自己一家一族的利益,非要跟人斗跟天斗才觉得自己在这世上能生存得下去。具体表现就在于1,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

    结果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

    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有更多的结余。

    缺乏自律。

    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

    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哪来的自律。

    有小农意识的人一般很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官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谈不上。

    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

    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

    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当对这种文化上最基本也是最形象的基准有了一定了解,就会了解什么是小农思想。

    “具体什么原因还在查实。”林文彪道:“但我们统计署总署这边根据多地情报的汇总预测是,建奴今年秋天袭击朝鲜是早晚的事情,九成以上会发生。”

    韦宝点了点头,认可天地会统计署总署这种预测。

    这年代的建奴,都是马匹骑兵,骑兵的后勤补给简单,建奴又是走到哪儿杀人放火抢掠一空,基本上就不怎么样依赖后勤补给。

    打仗就是打后勤,不依赖后勤补给,战争的成本就很低!

    韦宝让林文彪下去,自己也去睡觉了,感觉事态真的很着急。

    建奴就像是一把悬在韦宝头顶上的宝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这是最让韦宝头疼的。

    相比于大明朝廷,韦宝感觉建奴的威胁要大的多。

    次日清晨,韦宝正打算带张美圆到韦家庄各处走一走。

    林文彪就过来了。

    “总裁起来了吗?”林文彪问吴雪霞。

    吴雪霞看林文彪像是挺着急的,问道:“出了什么事情?”

    “建奴绕过了毛文龙的兵马,出兵朝鲜了!”林文彪道。

    “啊、”吴雪霞吃惊不已。

    虽然大家早就料到建奴会进攻朝鲜,只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