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824 各方都忙着弹劾韦大人】(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谓“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

    奏疏的种类很多,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

    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

    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笼、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奏”在秦、汉时期开始使用,《文心雕龙》中提到奏的功用在于“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想谬”。

    奏有固定的程式: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

    延至明、清,奏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称奏为“奏本”。

    明沈德符《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乾隆十三年谕,向来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奏本”主要是因私事向皇帝上的文书。

    高拱集,“奏本”多为恳辞皇帝加官或乞休,内容虽不无谦辞,但颇能窥见高拱之为人。

    题本是明清时特有的一种奏本。

    明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

    《高拱全集》中的题本远远超过奏本,自然与高拱位极人臣的身份有关。

    高拱所奏题本,涉及的事务十分广泛,大致分类有以下几方面。

    一、大修边政以防御北虏入侵。土木之变后,明朝的国力发生了急剧的变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倾覆的局面。后虽暂时的化解了危机,但边患不断。

    其中原因,除了与明中后期军事实力的薄弱之外,还与明政府的闭关锁国不无关系。

    隆庆五年,明朝和蒙古封贡互市,开放边境市场。

    折腾双方两百多年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此后近百年中,未爆发大战争。

    高拱的《虏众内附边患稍宁乞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就是在此背景下所作。

    在这篇疏中,高拱表现出了杰出的边政谋略,针对夷狄“适其欲则摇尾乞怜,违其愿则狂顾反唾”的本性,高拱提出了使其“进贡称藩”的策略,用怀柔政策来使之归顺明王朝,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有备无患:“敕下兵部,焉饬个该督抚江林诸臣,务要趁此闲暇之际,将边事大破常格,着实整顿。有当改弦易辙者,明白具奏议处,毋得因循自误。”

    二、凡事亲力亲为以察国家安危。穆宗庸碌无能,对朝政毫无所知,每次上朝都要由大学士代答,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再加上沉湎酒色,贪图享乐,导致早逝。

    明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二十五日,皇帝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次日病卒。

    有鉴于穆宗的庸碌无为,高拱上《特陈紧切事宜以仰裨新政疏》希望新登极的神宗皇帝不忘祖宗旧规,凡事亲力亲为,明辨是非,“远内臣之嫌,释外臣之惑”,做到“庶事无间隔”。

    这篇疏是高拱为官生涯的最后一篇奏疏,言辞十分恳切,毫无做作之态。

    他详细的叙述了祖宗的各种制度,饱含对新皇帝的殷切期望。

    三、有正纲常以补政体之不足。

    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穆宗用人不疑,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论、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因此,虽然穆宗本人并不热心于国事,但由于臣子尽责,所以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较大的改观,后世史学家称其为隆庆新政。高拱在此期间屡次上疏要求定纲常,正国是。

    在《正纲常定国是以仰裨圣政疏》中,高拱提出了“君臣之义,一毫不可或干;父子之恩,一毫不可或背。此乃顽固纲常之所在。”

    四、儒家忠君思想的极致一一“纯臣”。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拱以其身份和地位,其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和卫道者。

    高拱的奏疏中不乏儒家“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从中自然可以窥见高拱对明中后期社会形势的判断。

    关于文王伐崇、戡黎之事,朱熹说道:“若说文王终守臣节,何故有此?只是后人因孔子‘以服事殷’一句,遂委曲回护个文王,说教好看,殊不知孔子只说文王不伐讨耳。”高拱对此评价道: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中有多少道理,多少忠诚,多少诚心委曲,只此便是“至德”,又待何者而后为“至德”乎?君也,臣之所当事也。

    高拱评价文王忠君之德为“至德”。纣虽恶,但其仍为君也,便是臣之所当事。文王伐封,便是有失君臣之义。但高拱同时也认为无道终会被有道所替,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