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41 不愿意的韦宝下】(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称号在朝中可以算是武官之首了。

    另外在康熙年间,八旗的实力还比较强,正黄旗又是皇帝的直属旗,正黄旗都统可以说是韦小宝的称号中最具有实权的位子。

    抚远大将军的兵权交还了,御前侍卫副总管和巴图鲁号虽然不算很高,但是绝对是皇帝的心腹才能混到的。

    位极人臣,荣誉称号拉满,实权武职,领导人心腹。

    可以说,在没有皇帝的地方,韦小宝最大。

    明朝除了开国和靖难时期有追封的异姓王,只有朱能后裔在英宗武宗年间有追封为王,还不是异姓。

    南明永历朝隆武朝基本算是重新开国,封的异姓王,也都是可以割据一方的存在。

    整个清朝除了开国元勋,福康安这个疑似私生子,另外倒是追封过几个郡王。

    八旗之中,两黄旗加多尔衮的正白旗,都是皇帝的直属旗,这个镶黄居首没啥关系。

    还有沐英是明朝开国元勋,郑成功是南明隆武朝开国元勋,吴三桂是清朝开国元勋,这些都是封过王的。

    韦小宝的官职自然是非常大,当时韦小宝的官职没多少意义,索额图明珠这样的权臣在他跟前毫无可比之处,赵良栋王进宝都只算马仔,已经是朝野无人可制的状态,连康熙都拿他没多少办法了。

    因为韦小宝是公认的“谋反叛逃还继续升官”的存在,这对整个朝廷的暗示明示都已经超纲了,没有任何规则可以制约韦小宝,除了康熙本人。

    但这位沉迷基情无法自拔,指望不上了。

    在韦小宝暴露前,去扬州的时候曾提过,若任由母亲流落风尘,那被御史参了,不大不小也是罪名,皇帝都回护不了,可见当时韦小宝还是在规则之内,清代的御史没多大用,依然可以参他,理由正确就可得手。

    可是韦小宝谋反败露,康熙知道他情有可原,但规则上,天地会头目,毫无疑问的是谋逆大罪,康熙想保护他,但韦小宝为救师父毅然叛逃,并将此事彻底暴露。

    除了强行开睿智光环的多隆,王进宝张勇等人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等谋逆大罪,满朝文武都等着看韦小宝的下场,他人缘算是很不错,没有落井下石的。

    但等来的是这等诛九族大罪,被完全无视了,韦小宝在钓鱼岛上逍遥快活,封妻荫子,还不断升官。

    朝廷还能自我安慰,毕竟是流放嘛。

    然而,韦小宝又回来了,刚回来就被赋予了最高兵权,率大军出征。

    而且还不是被架空的,手下尽是他的亲信。

    谋逆大罪是个玩笑,还掌起兵权来了。

    满朝文武于是彻底崩溃了。

    韦小宝后来为了反贼师父报仇,凌辱公爵,杀死伯爵,这等大罪搁别人身上都是个死,可韦小宝这么干,一个放屁的都没有。

    所以,韦小宝的官职,毫无意义了,他就是天下第二人,没有他不能干的事情,他做任何事,都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

    因此韦小宝是金庸世界第一圣人,这等滔天权势,说放就放,修行已是仙佛一流,不类凡人了。

    韩信叛乱,与林秃罪案,一样的扑朔迷离,或许永无真相水落石出的一日。

    《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这个嘛,韩信确实没做到,没做好。至若“天下已集,乃谋畔逆”,中智之人尚不至如此颟顸,况是韩信这样的‘超天才’?

    清末大儒李慈铭先生,对这段‘太史公曰’的理解是:“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金庸也借他荃姐姐之口,回答韦小宝“韩信要造反吗?”的疑问:“苏荃摇头道:‘没有,他没造反。皇帝忌他本事了得,生怕他造反。’”

    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名高天下”,终以‘谋反’罪名被杀。再二十年,灭吕安刘的大功臣周勃,面临同样的指控,“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

    幸赖老太后为之剖白分辨‘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周勃才得释放。

    同理,当韩信‘三分天下有其一’,不以此时反,今为阶下囚,顾欲反耶?

    陈豨的谋乱,似乎确有其事。

    高祖吕后畏忌韩信之能,趁势将其打为‘陈豨反汉集团’的首谋,这种可能性,太大。

    司马迁对周勃的论赞:“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如果周勃谋反的罪名被坐实,则太史公必曰:“假令周勃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伊尹、周公,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韦小宝真要采纳了吕留良诸大儒“自己做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