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69 一帮大能】(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启的文化水平是很不错的,天启虽然未出阁读书,但有内臣吴进忠、刘良相教他读书,出阁后是大儒“孙承宗”等人教导他读书,说天启是“文盲”也等于在侮辱孙帝师。

    只要看过史料的人就能知道天启不是文盲,《熹宗实录》里就有很多关于天启读书的记载。

    天启初年“众正盈朝”初年的谕旨就是天启自己的作品,而且他还为《三朝要典》写了序,其中有俩句很有意思:“循此则忠良,悖此则奸贼。独奈何使奸贼得窃忠良之号哉?”

    “第邪虽芟而能保无伏莽?正虽显而能保无遗珠?万一倚伏贞胜之几,稍不审而至于误用,将奚以为先德光继?”

    天启对东林反扑的隐忧,虽不幸成真,但也显示了天启的智慧。

    则有很多“君子”们说天启“愚笨”是个“文盲”明显是为了黑而黑,一些人却当了真。

    “党争”可以说是天启朝的主旋律,在“士大夫”的宣传里天启是个被蒙蔽的“吃瓜群众”,但事实上“阉党”其实应该叫做“帝党”。

    因为天启才是真正的操盘手,魏忠贤只是站在明面上吸引火力的靶子,传说中的“白手套”。

    天启不是不理事、不见大臣的“胡亥”,怎么可能不知道魏忠贤做了什么?

    很多史料也可以证明,其中“天启打脸袁崇焕的话”是最经典的:“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

    以朕(天启)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未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士大夫”不直接骂天启,应该是给崇祯面子,也可能是因为天启有魏忠贤这个“背锅俠”。

    评论天启的一生,魏忠贤和客氏这俩位应该算是受了池鱼之灾,虽然这俩位有很多小问题,但绝不至于这么臭名昭著,可以说都是天启惹的祸。

    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敢对“君子”们不敬,“君子”们怎么会和你客气。

    宫里的事谁敢说比现在在场的一个秉笔太监“刘若愚”清楚?

    刘若愚现在就在旁边笔录,就在韦爵爷的正对面坐着。

    刘若愚曾经记载:“夫以乳媪,俨然住宫,自视为圣上八母之一,亦僭妄殊宠极矣。且倏出倏入,人多讶之,道路流传讹言不一,尚有非臣子之所忍言者,皆不足信也。”

    内臣“刘若愚”的书是创作地点是天牢,目的是自证清白,或者说是为了保命。

    据说“刘若愚”写完这本书后就被放了。

    刘若愚想活着就必需跟着主旋律走,抹黑魏忠贤,书中还提到了七君子。

    可以确定刘若愚是不会美化魏忠贤和客氏的,他都承认的事情,那就应该是真实的。

    所以,记录天启皇帝朱由校,以及魏忠贤和客巴巴的,刘若愚应该属于最重要的证人之一了。

    刘若愚有点像是后世的污点证人。

    只是刘若愚做的是伪证,他是迫于无奈,算情有可原。

    而且刘若愚也是个妙人,在书中留下了很多彩蛋。

    《明史》是在“后金”皇帝的“亲切关怀”下、几十位“大儒”耗时“数十年”“精心”编写而成。

    “神器”都需要血祭,“后金”的精神法宝“明史”当然也不能例外,但血却是“明朝遗民”的血。

    “后金”为了“纠正”汉人“错误”的历史,可谓是煞费苦心,禁毁数十万本书可是体力活,成本很高。

    客氏原名客印月,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八岁入宫,定兴县民侯二之妻,生有一子,曰国兴,身份奶娘。

    客巴巴的相好魏忠贤,泰昌元年,1620年、三十三岁,冬封奉圣夫人。

    天启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并不是创新,神宗给奶娘的封号是戴圣夫人,由一个封号做出的那些猜测显得十分可笑。

    封乳母金氏戴圣夫人给冠服,升其夫锦衣卫正千户,王鉴为指挥佥事。《明神宗实录》隆庆六年八月记载的事情。

    客氏“每日天将明即至殿内,候先帝圣驾醒,始至御前,甲夜(晚七点)后回咸安宫。”可谓是忠勤客氏“出宫暂归私第,必先期奏知”。可谓有规矩。客氏悉心保存天启胎发、疮痂,及累年剃发落齿,及剪下指甲”,可谓重情义。

    她应该算是“细处有瑕,大节无亏”,喜奢华、爱排场或许有之,一朝富贵,多数人都会有点飘,衣锦还乡不只是男人的专利。

    但别的罪名实在太过荒谬,毫无实证,也不符合逻辑。

    《明史》说客氏“妖艳”“狠毒”“开放”,《天启宫词》说客氏“时将四十,颜色如二八”,但《酌中志》只说客氏“狠毒”“越制”“奢华”“善谋”。

    “酌中志”记载;惜薪司一刘姓内官是魏忠贤母亲的族弟,也就是说魏忠贤没进宫之前就对宫里的事物有一定了解,他进宫时应该有准备的。

    进宫就能在“隶司礼监秉笔掌东厂太监孙暹名下,派与御马监刘吉祥照管。”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