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70 首辅大人的难言之隐】(2 / 4)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来抢劫。

    明朝的海禁坏,是因为明朝的时候私营工商业已经超过了官营,继续海禁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为啥宋朝以前没海禁,因为那年头只有宗阀世族和阿拉伯商人有能力进行远洋海贸。

    明朝以前民间海贸也远远比不了朝廷。

    海禁不等同于闭关锁国。

    海禁说白了就是海贸这玩意儿好赚钱呐,大明朝廷要独吞!

    明朝前期一直维持这一只强大的海军,还派郑和去下西洋。

    虽然朝是朝贡贸易,郑和是去撒钱建立朝贡关系的。

    但是能做到这一步,说明明朝朝廷有远洋贸易的需求。

    清朝的海禁已经不只是海禁了,而是闭关锁国。

    首先,清朝的海军和明朝根本没得比,晚清除外。

    满清作为一个游牧部族建立的朝廷,本能地反感水师、海军。

    其次,清朝对外贸易相当不积极,甚至只允许在广州这一个口岸进行海贸。

    而且,明朝的海禁政策是逐渐松弛的。

    除了嘉靖时期,那年头正是日本战国打的最凶的时候,倭寇比较严重。

    清朝则是越来越严。

    鸦片战争后除外,那也是被外国强行打开了国门。

    除了赚钱和海防,明朝海禁除了垄断海贸和防倭寇这两个目的,还有其它目的。

    首先,明朝刚建国的时候人口很少,才6000万,要知道西汉的时候中国就6000万人口了。

    而元朝对南人的歧视使得东南沿海出现了移民东南亚的风气,明初海禁也是为了限制人口外流。

    其次,明朝以白银为主要货币,恰好欧洲人在美洲找到了很多金银矿,日本的银矿也很多。

    不限制白银流入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而且明初需要抑制工商业来恢复农业。

    最后,中国自秦时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走到了头,元朝就已经出现了大商人威胁皇权的势头。

    不要小看明清的君主们,他们虽然不懂什么叫资本主义,但却能看出新兴资产阶级会对皇权产生冲击的潜在威胁。

    这些事情君主能想到,顾秉谦这些内阁大臣,想事情,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会低于君主,并且大都博学多闻,他们更加能想到的。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之间的缺银子,而开了一个更大的口子。

    可能暂时能弥补缺乏银子的洞,但那个更大的洞,可能一下子就让大明陷进去,没几天,大明就完了,这怎么办?

    从唐代开始,中国就是以东南之财赋,养西北之士马。

    换句话说,就是东南当钱袋子,出钱出粮养西北的边防军。

    宋后军事重心转移到东北,解决北方威胁问题。

    为了确保对边防军团的控制,唐以后定都都在北方。

    这就有两个问题,东南有钱出,能从东南拿出钱来。

    东南有钱出的问题,随着南北朝时期对东南的开发解决了。

    而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谁也不愿意当钱袋子。

    东南地区有钱,有大的地理拓展空间。

    有人,有钱,如果有一个强力的组织,很可能会自己闹独立,割据一方。

    当皇帝比当奶牛好吧,孙权,陈霸先都是例子。

    南北朝,五代南方割据,以及南宋都是例子。

    那么对于定都北方的大一统王朝来说,怎么确保南方不闹独立。

    或者说无法闹独立。

    方法有很多,其中禁海就是一个手段。

    海贸意味着巨额的金钱,有组织的团体,建造大型船舶的工坊,大量聚集的人口,还有与海外势力的频繁接触。

    一旦有变,都会导致帝国市区失去最大的钱袋子,进而导致整个帝国的覆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海商集团从海外拉几千雇佣兵,本地水手发放武器有个两万人,乘大船入长江,分兵两路截断漕运,围攻南京,会有啥后果。

    大明北方就指着漕运吃饭,在南方的军队又基本是渣渣。

    古代军队机动性又慢,从北方调兵至少半年,等你北方兵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开海禁,开海贸,这都是巨大的问题。

    皇帝知道,大臣也知道。

    天启皇帝不知道顾秉谦为难什么、

    魏忠贤却很清楚。

    以魏忠贤耳目的灵通,已经知道韦宝昨天在酒桌上提出的开海禁的话题了。

    “首辅!你今天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你放心大胆的说吧,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朕都恕你无罪!”天启皇帝朱由校忍不住催促道。

    “老臣只是一点点拙见,其实也没有想好,要不然,陛下还是直接问韦爵爷吧,他知道的比较清楚。”顾秉谦硬着头皮,又将皮球踢回来了。

    顾秉谦也是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