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02 不容易搞】(2 / 4)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崇祯杀到最后,文官一句实策不再提,武官一道圣旨想调动那是做梦。

    李自成进京,崇祯手头竟然没有一支能护送他出京的部队,敲钟敲了半天,禁军、文臣、武将、皇亲国戚、锦衣卫无一人前来护卫皇帝,都在城门口迎接闯王进城。

    崇祯最后自杀,也只有从小陪着他的老太监王承恩而已。

    要知道就连吴三桂的孙子最后自杀,都有百多人自尽从死。

    至少在大明的京城,崇祯可以说是人心尽失。

    毛文龙之死,对明朝严重吗?

    也严重也不严重。

    不严重是说,明朝人才确实多,制度运行得当,总会有人才冒出来。

    远的不说,满清的开国先锋三顺王都是东江班底,里面还有尚可喜这种后来参与了三藩叛乱还能没事儿的妖孽。

    严重是说,很遗憾,由于制度运行不得当,朝廷大法完全没有了公信力,可怕的是,此类事件后面又发生了几次,完全崩坏了制度运行规则,不会再有合适的人才冒出头了。

    毛文龙之死,这种性质的事件,在崇祯时期比比皆是。

    崇祯一朝,不会用人,也不懂治国。

    有时候韦宝真心觉得,

    看了明末才知道近代史都没那么坑了。

    其实之前有过之无不及的事多了,看了靖康,韦宝也可能会觉得明末也没有那么坑。

    而如果看了五代,韦宝甚至可能就会觉得大宋也没那么坑了。

    石敬瑭当了七年的儿皇帝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后晋最窝囊的事显然远非丢掉幽云十六州而已。

    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决定对契丹致书自称孙儿,不再称臣,结果“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帝中国,屡说契丹击晋,契丹主颇然之”,然后契丹就来打了。

    944年、945年,后晋与契丹两次交战,契丹均未得手。

    946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李守贞和张彦泽等人率军向契丹投降,后晋丧失主力。

    947年正月,契丹军直逼开封,“百官遥辞晋主于城北,乃易素服纱帽,迎契丹主,伏路侧请罪”。

    石重贵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也就是说,此时契丹其实已经把汴梁和中原打了下来,比靖康之变早了180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时曾说:“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

    可见本来已经打算要做中原之主了。

    只是契丹自己的统治术不过关,在中原“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打草谷””,结果激起大规模的起义。

    辽主曰:“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这才逐渐撤回北方。

    很多人都说,赵匡胤这么雄才大略之人,怎么会想出守内虚外、重文轻武这样自废武德的馊主意。

    这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威胁的不止是皇权了,而是中原王朝本身的生存,如果不是契丹自身有些问题,中国说不定就跑步进入辽朝了。

    特别是如果把唐、五代、宋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发现,之后历代王朝各种颇为人诟病的缺点,往往其实出于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的初衷。

    比如宋朝禁军坑,这事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更不可能不知道。

    卫所制的设立,其构想就给人一种是不是想复兴李世民的无敌铁骑的印象,结果用过了才知道,支撑军户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军户纷纷逃亡,最后还是要回到募兵。

    石重贵停止对契丹称臣时,李崧劝曰:“屈身以为社稷,何耻之有!陛下如此,他日必躬擐甲胄,与契丹战,于时悔无益矣。”

    这句话既然上了《资治通鉴》,宋主肯定是听进去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嘛,结果宋朝倒是够能忍,忍大金一直忍到蒙古人打过来。

    宋朝的历史教训,都是投降派坏了事,要不是屈膝投降早恢复中原了,皇位上放头猪都比投降派强,这种论调,大明君臣更不可能不知道。

    于是明朝就来了个打死不议和不和亲不纳贡。

    大明亡在外交太僵化,饥民遍野了还多线作战,上上下下无一人敢承担议和就是罪人的骂名和压力,当然又是因为宋朝做得太过了。

    归根结底,那就是清谈误国。

    于是清朝又学到了,又来了个君主专制巅峰,以至于万马齐喑。

    归结起来,传统教科书说安史之乱是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后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中原王朝开始如同着了魔一般,不断地对前朝政策矫枉过正,自身纠错能力似乎开始减弱了,而无论哪种新制度和政策都难以再做到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军事强大和技术先进较为完美的结合起来。

    别说以前的朝代,就连已经在消灭了封建制度的现代生活了几十年的韦宝,来到了古代之后,依然是一脸懵逼,时常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