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28 钓鱼】(2 / 5)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如果感觉宁远城守军很少,情况就不一样了。

    建奴逼近到五十米的时候,宝军放了几箭,派了十来个会放箭的士兵放箭,还用红衣大炮轰了几炮,这一侧城墙有四门大炮,一共放了不到十炮。

    这给努尔哈赤造成了一种错觉,感觉城中守军很少。

    “你们觉得他们有多少守军?”努尔哈赤问道。

    没有人敢说话。

    努尔哈赤点名问道:“鲍承先,你说说。”

    “可能这一段城墙只有五十弓手,五十炮手,顶多二百人,若是算上四面城墙,应该有八百人,如果明军留了一手,只派上半数人守城,打算与我们持久作战,八百再翻一倍,不过一千六左右,肯定不到两千人。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宝军。”鲍承先分析道。

    努尔哈赤身边的文武官员都同意鲍承先这个判断,都估计明军可能不到两千,绝对不超过五千,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少量的明军,就算有宝军,也不太可能超过明军的数量。”宁完我补充道:“所以这城里面的守军不会超过一万人,宝军不太可能超过五千人。”

    努尔哈赤听完大家的分析,放心了不少,感觉凭自己的优势兵力,拿下宁远城的问题不大,这是大明在关外唯一的军事重镇了,拿下了宁远城,高台堡和前屯堡将可以忽略不计。

    等建奴进入五十米范围之内,接二连三的爆炸声响起了。

    这不是宝军放炮,是地雷。

    宝军还没有放过一枪呢。

    地雷将奋力冲锋的建奴炸的人仰马翻。

    谭疯子看的好笑:“建奴就是建奴,一点脑子没有,在咱们地雷手里吃多少次亏了?一点办法没有。”

    谭疯子身边的军官和参谋们都微笑起来。

    建奴扔下一百多具尸体停止了冲锋。

    莽古尔泰也没有办法,让众人后撤百米,他则让人飞奔回去请示。

    对于地雷,建奴真的是毫无办法,除了用牲口排雷,没有别的办法。

    建奴遂派人用一百多马车,平排,然后在马尾巴上绑了鞭炮。

    一挂一挂的鞭炮放起来,然后马儿们疯了一样前冲。

    这样排雷的效果还不错,但也只能排掉一半左右的雷。

    关键是地雷的成本低,一匹马至少十两银子,一颗瓦罐地雷才多少成本,二两银子不到。

    还有一项,这么折腾一阵,把建奴如虹的士气给折腾掉了一小半,再冲的时候,便在战战兢兢的氛围中了。

    轰,轰,轰。

    地雷加上四门不停轰击的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明朝就仿制成功。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明朝本国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只能用来守城,一吨的重量,得用三驾马车拉动,拉是能拉,速度太慢,只能保持走路的速度,不适用于机动作战。

    还得路况好的情况,否则更慢,连推带拽,等把炮摆好,建奴的铁骑早上来收玉米了。

    但是守城的作用真是不错。

    16世纪初,欧洲为战舰设计的舰载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

    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

    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从英国在中国海域沉没军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当时明朝因为战争急需大量的火炮,因此与澳门的葡萄牙人长期进行火炮交易,澳门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一部分来自这个炮厂,一部分来自他们打捞的英式火炮和其它渠道买入的火炮。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

    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

    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