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36 建奴全军覆没】(2 / 6)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铁骑会合,两万步军乱糟糟的,半天走不了几步路,纷纷推搡,不停有人倒下被踩踏。

    而且这些步军中有半数以上是汉人,就像建奴的铁骑当中有少部分蒙古人一样,都是被抓来的士兵。

    这些汉人本来意志力就很薄弱,用来干点粗活,当个搬运工还可以,用来作战就对他们要求太高了。

    “继续攻击!不要开枪,先把掷弹筒的弹药打光!”谭疯子下令道。

    宝军的炮兵连因为炮弹已经打光了,四门总裁式步兵炮已经被一百多步兵拉回到宁远城中。

    现在宝军全部是步枪加掷弹筒的步军。

    以及正在宁远城下临时被编制出来的两个骑兵连。

    此战之前,韦宝让人联系了在喀喇沁附近游弋的宝军骑兵团过来,联系是联系上了,说是让宝军骑兵团到高台堡附近待命。

    现在只是不知道宝军骑兵团现在的具体位置。

    建奴扎营在高台堡和宁远城之间,切断了宁远城和高台堡的通信,宝军通信技术只是发展到简易电话阶段,还没有发展到无线电通信的阶段。

    古代军阵,一方是最简单的纯矛兵方阵,一方是弓箭手,这时两军对垒,矛兵向弓箭手一方前进。

    弓箭手一方下令自由射击,矛兵方阵竖起橹盾防御。三轮之后,弓箭手失去体力,矛兵基本无伤,一拥而上把弓箭手干挺。

    弓箭手方阵一轮齐射,矛兵方阵五分之一人立仆,赶紧停下防御。过了一阵,矛兵指挥官一看,没事了啊?命令前进!然后又遭到一轮齐射。

    自由射击是会被躲掉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的作战方式中,步兵遭到步枪伏击会马上寻找掩体、轻骑兵会故意走折线来躲开对手的弓箭,只有齐射才能达到威慑性和突然性。

    现代的火炮,甚至讲究第一发高射,第二发平射,让两颗炮弹同时抵达目标。

    战争之道,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

    湘军的步兵战术类似于西方早一时期的西班牙方阵,太平军也采用类似战法,只是火器装备率更低,那么当时的陆战是不是看起来就和西方的排队枪毙时代的观感差不多。

    湘军和太平军大量装备火枪,火枪手其实相对来说比弓手要容易训练。

    首先,西班牙方阵和排队枪毙是不一样的。

    西班牙方阵是两种兵种的组合,长枪和火枪。

    长枪手组成密集方阵防守,然后火枪手在方阵四周射击,一旦敌人接近就躲进方阵。

    这种战法源于航海时代全盛的西班牙,没落于十七世纪的德意志三十年战争。

    而排队枪毙是晚一些的事。

    到了十八世纪,刺刀的发明和训练的进步使得火枪手可以直接对付骑兵。

    长枪手就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增大火力面,步兵开始排成纵深短的横列。尤其是三段击战术发明后大家都排成三列。

    轮流开枪,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的精义是排队。

    对面一轮排枪,其实打不死很多人,但是如果纪律不严明训练不精,很可能瞬间崩溃。

    所以排队枪毙年代,欧洲各国训练极严。

    尤其是普鲁士。

    太平天国的年代,双方都是很多新征的兵,能不能站得住不乱跑都是问题。

    所以很可能大量装备火枪对射,但是估计组织不起排队枪毙。

    火枪装备后战死率上升,淮军是学排队枪毙的,从外国军官那里学来的,程学启和潘鼎新,张树声,刘铭传都有研究。

    湘军外表看上去跟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阵很像,但实际上比不上,至少步兵火力差太多,而且缺乏有力的骑兵和炮兵。

    湘军多用两磅劈山炮,比不上瑞典的军团炮。

    吉尔福德战役中格林将军的三道防线都未能阻挡坚韧的英军。

    会战开始,英军向第一道防线进发,民兵进行了几次齐射,但是当英军靠近森林后就崩溃了。

    英军部队穿过森林向第二道防线进攻的的时候遭到了两翼狙击手的射击。

    康华里把他的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双方陷入激战。

    部分英军率先突破了第二道防线后,没等在森林里混战的友军就向第三道防线进攻,反被击退。

    格林抓住这个时机,命令大陆军的两个马兰里团反击英军,战斗进入最白热化的阶段。

    康华里不得不命令自己的炮兵不分敌我的向正在厮杀中的两军射击,不少英军倒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

    最终大陆军被逐出,只剩下右翼还在坚持作战,随着后续英军部队的陆续达到,格林意识到已经输掉了会战,也只能下令撤退。

    吉尔福德的殊死近战,会战后英军康华里勋爵曾这样赞美他的士兵:这支规模很小的部队的官兵们,其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他们享有的荣誉。

    这场持续90分钟的会战,美军死伤约300人,战后大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