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49 两种可能】(2 / 4)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部首领逞加奴、仰加奴的打击,都是基本上哪一部落氏族强一些,就用军事力量削弱一下,形成各部落氏族的均势。

    努尔哈赤的愿望,则是统一女真,他从十三副遗甲起兵后用了30多年,在外交上避免了明朝军事力量的打击,在军事上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

    七大恨是他对明朝宣战的理由,第一恨为明军“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

    第二恨是明朝违背誓言,“遣兵出边,护卫叶赫”。

    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责建州擅杀出边采参挖矿的汉民,逼令建州送献十人斩于边上。

    第四恨,乃明朝“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使叶赫将其许聘与努尔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转嫁蒙古”。

    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驱逐居住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耕田种谷的女真,“不容收获”。

    第六恨为明帝听取叶赫谗言,遣人持函,“备书恶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并吞的哈达地区。

    明朝和努尔哈赤双方的核心矛盾,是女真是否应该统一的矛盾。

    以此来分析七大恨,可以发现前六条都是表象,第七条,即“明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并吞的哈达地区”,才是核心。

    明朝为了平衡女真各部的势力,在建州和海西女真叶赫部的矛盾中,偏袒叶赫部来压制努尔哈赤。

    所以,七大恨说明明朝和努尔哈赤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没有办法继续继续通过交涉途径解决,最终必然要打一仗,说明了军事确实是政治的延伸。

    努尔哈赤七大恨里第一条就是明朝杀其父祖。

    可奇怪的是,作为杀其父祖的元凶的李成梁的石牌坊有清一代,却一直平平安安的在北镇城里立着,也没谁去给他砸了。

    这事是不是非常古怪。

    其实,韦宝想一想就知道,努尔哈赤声称他父祖是在明军围剿其堂姐夫阿台之时,其祖父觉昌安心疼孙女,与其父塔克世一起到阿台所居的古勒寨想去接回孙女,结果被明军攻陷城寨的时候一起杀死。

    可是当时古勒寨已被明军大军包围,刀林箭雨之中哪容这两个人随便入城如入无人之境。

    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又不是常山赵子龙。

    而且纵使二人在明军攻城之前侥幸入城,那作为叛贼家属,他们跟着其女婿被明军杀了也无可厚非。

    为何努尔哈赤后来竟能理直气壮的向明廷索要公道,而当时刚刚灭掉王杲而志骄意满的大明又怎么会乖乖的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孩子大笔赔偿。

    其实历史的真相是觉昌安和塔克世这两个墙头草面对强盛的明军,早就为了身家性命而抛弃了自个的孙女婿,替明军带路去灭掉自个的孙女婿阿台而谋取荣华富贵了。

    只可惜一片乱军之中,这两个带路党因为同样是满洲人金钱鼠尾的打扮,结果被明军误当成叛贼给杀掉了。

    所以后来努尔哈赤才能理直气壮的向明廷索要赔偿,而李成梁也才心怀愧疚替其上奏朝廷予以抚恤。

    实际上,努尔哈赤初年也曾因此向其他各部炫耀:“我父祖为明人所杀,明人予我三十道敕书,三十匹马的赔偿。而你父祖被明人所杀,却未得到任何赔偿!”以明廷给其的优厚待遇压制其他部落。

    只不过后来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翅膀硬了敢向大明挑战了,才胡编了个借口以父祖之仇作为向明廷开战的借口。

    等到后来清军入关一统天下,满人自然更不好意思提自个的祖宗曾为大明当过带路党的光辉历史,于是对这段历史也就更加讳莫如深了。

    不过好在建酋后裔还算讲良心,对替其申请赔偿的李成梁还是心存感激的,也没好意思按照七大恨里那胡编乱造的仇恨对李家实行报复,所以才留下了这座李成梁石牌坊。

    要不以满洲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德行,要是双方真的有杀父祖大仇,怎么可能一直对李成梁那么尊重。

    七大恨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方面。

    最核心的是经济方面,首先是贸易摩擦。

    明朝与女真部落之间一直有贸易战。

    明朝市场对人参、貂皮需求很大,与明朝的贸易一直是女真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些生意虽然养活了女真人,但由于明朝方面拥有更严密的组织结构,长期以来,边境贸易的大部分利润,都被汉族商人和明朝官方所获取。

    有些时候,女真部落人参,貂皮的出货价,甚至低于成本,这引发了女真部落不满。

    自公元1600年起,努尔哈赤开始以各种手段试图抬高人参,貂皮价格,获取更多利润,这引发了双方的贸易战。

    另外,随着辽东人口的增加,女真人和汉人的边境开始模糊,双方多次为土地和其他资源发生冲突。

    明朝末期是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时期,各种天灾不断,女真人和汉人内部经济压力增大,客观上加剧了女真人与明朝的经济冲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