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51 努尔哈赤不甘心的地方】(2 / 3)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家算什么大丈夫所为。”

    其他建奴将领也觉得是这样,更觉得宝军太神奇了,连看病这种事都搞出这么多花样。

    在他们的认识中,看病还不就是郎中开药方,然后抓药熬制嘛。

    “现在先别说这些了。”皇太极不耐烦的问那郎中:“你能确定他们治疗有效果吗?”

    “能,照他们这样治的话,我相信被治之人,不出数日便能痊愈,以后会不会复发先不管,只要调理得当,以后的确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了。”建奴郎中是这样的判断,并且实话实说。这个建奴郎中实在是太羡慕宝军的医疗技术了。

    “现在告诉父汗去吧!这事不能隐瞒!”代善见皇太极在犹豫,知道皇太极打的是什么主意,并且对努尔哈赤的贴身郎中道:“你守在父汗身边,父汗什么时候醒了,你便实话告知。”

    郎中答应着去了。

    当天晚上,努尔哈赤就从贴身郎中的口中得知了天地会郎中对与自己病症相仿者的治疗情况。

    努尔哈赤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想好,是不是要向天地会低头。

    其实他们在自己是华夏子孙还是把华夏当孙子的问题上一直很纠结。

    这种纠结直接贯穿了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

    1616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建国称汗,国号为金,1618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而后皇太极一面积极统一蒙古诸部,一面进攻朝鲜李氏王朝,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

    这个时候,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和大明王朝是两个国家,因为建州女真早年,辽东地区是归属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的,努尔哈赤这还曾被封龙虎将军。

    这个时候,新的王朝建立,意味着中原与东北分别是两个政权—大明与大清。

    自然,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肯定认为自己不是华夏子孙。

    等到了顺治登基,多尔衮摄政,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就多了,比如跑马圈地,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是不是华夏子孙不重要,反正是一定要让华夏民族当孙子。

    因为在当时南明朝廷还在,地方势力割据,国家还没有统一,大量的满族勋贵需要得到安抚与奖励,不合作的反抗者要给予镇压,必须强行用武力确立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这也就是后来不断被反清复明志士们用来支持行动的史实依据,可谓是汉化版的“七大恨”。

    暴力很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旦稳定下来,还得讲道理,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南方有大量的汉人氏族以明朝遗民自居,打不过你,但是可以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理你。

    这个时候,康熙即位了,康熙看出来了,清王朝打天下没问题,但是要坐稳了,必须笼络汉人,像元朝那样,把汉人视为下等人,那用不了几年也得卷铺盖回老家。17 

    于是,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亲笔手书,治隆唐宋,对朱元璋进行了跪舔式的吹捧,同时在回京途中,还前往曲阜,拜谒孔庙,这两次拜谒用的都是三跪九叩的大礼。

    康熙这么做,自然是笼络人心,但是其深层的意思还有更多。

    康熙曾经拜谒黄帝陵,并且亲自写了一段祭文:自古帝王受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成功盛德,炳如日星。

    意思就是历代皇帝都是奉天承运,革故鼎新,江山代有人才出,虽然时代不同,但是都能各领风骚数百年。

    康熙后来开博学鸿儒科也是这个意思,他这一系列的举动就想告诉世人,明朝,可不是我灭的,是李自成灭的,为什么会被灭呢?因为明朝气数已尽了,需要更迭。

    历史上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不灭的朝代么?没有。

    所以,这只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诸位可不要视而不见。

    再说,你们汉家视为命根子的儒家文化在我这一样重要,所以,大家都来好好学习吧。

    清王朝能够坐稳江山,康熙皇帝功不可没,这套龙拳打的漂亮!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忽悠了,康熙这举动确实笼络人心,但是,还没说到点上。

    这个时候,雍正又即位了,正好出了个曾静案,曾静就抛出了这套夷夏之防理论,于是雍正皇帝摆事实讲道理,终于使曾静认识到了自己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观点,于是雍正趁机保留胜利果实。

    雍正皇帝认为华与夷不应该用地域来划分,而应该用文化来划分。

    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圣德乎?意思就是夷狄只要接受了中华文化,那就是中国,中国没有了中华文化,那就是夷狄,华夷是可以转化的。你要那么说,舜、周文王都是夷人,但是人家干的不出色么?那既然华夷没有区分,凭什么你满洲人做皇帝呢?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