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52 努尔哈赤要韦宝称天可汗】(2 / 4)  明鹿鼎记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幼一百五十人而还。

    可见,努尔哈赤并不是只会骑射、冲杀的那种少数民族莽汉式的将领,而是一个非常擅于使用谋略和计策的军事家。

    如果努尔哈赤仅仅是个莽汉,也绝对取得不了这么大的军事成就。

    在努尔哈赤之前,满蒙两族也出现了许多枭雄,但是像努尔哈赤这样深谙兵法的,基本没有。

    兵法不仅指在什么样的地形应该使用什么兵种、如何扎营如何列阵之类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当中所说的“上兵伐谋”这一类的大局观。

    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的军事思想,尤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努尔哈赤现在已经被韦宝在智谋,尤其是军事情报方面搞服了,似乎自己这边的一举一动,都在韦宝的掌控之中。

    虽然努尔哈赤不知道韦宝是怎么办到的,但他确信韦宝有很多打入了金国内部,并且能顺畅的传递消息。

    这一次宝军出现在宁远城,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就太恐怖了。

    因为努尔哈赤在出兵之前,也是有过多个渠道的情报侦察的。

    努尔哈赤甚至对整个辽西辽东的明军和宝军的布置,方位,大概的军事数量都很清楚。

    只能说,努尔哈赤的消息得到的要慢一步,传递的也慢一步,在军队的后勤补给方面也慢一步。

    虽然八旗兵大多是骑兵,不用怎么准备,要打哪里,准备一两天就可以走,已经很快了。

    但宝军更快,随时可以走。

    而且宝军出征,一向都有很好的后勤保障系统,可以想打多久打多久,想速战速决也可以,所以战术灵活多变。

    建奴就不行了,建奴一般出门只带几天的干粮,要是打顺风局还行,能抢到东西吃,抢到大量的金银,逆风局就不行了。

    如果强行打攻坚战,别说是几千宝军守城,就是这回是一两万明军守城,只要守将比较能团结将领,能激励士兵的士气,后金六七万人也是很难占到便宜的。

    就像是原本历史中的袁崇焕就成功组织了宁远之战一样。

    努尔哈赤在召见聪古伦格格说出召见的想法之前,想了很多。

    努尔哈赤觉得正确的信息是制定正确战略决策的基础,信息的正确与否,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这两点对于战场胜负的重要性怎么形容也不为过。

    萨尔浒之战,杨镐发兵前曾故意派人转告努尔哈赤,明朝大军四十七万将在二十八日进剿,对后金进行恐吓并故意在日期上迷惑努尔哈赤。

    但明朝后金间谍的广布,甚至连京师邸报都可以设法摘抄,所以后金方面已探知明军何时出师。

    对于明朝的四路大军,努尔哈赤表示“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将各屯寨守军撤回赫图阿拉,并判断明军一定会先从西面来。

    可见,萨尔浒战役的指挥官杨镐也不是不懂得运用诈术,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并没有充分了解努尔哈赤比己方的信息渠道要灵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后金间谍广布“这一客观事实。

    这一点如果是让韦宝来,后金方面就完全没有优势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劣势,努尔哈赤现在对于韦宝的细作佩服的不行。

    努尔哈赤甚至怀疑自己私下和儿子,和女儿说话,没两天都有可能被韦宝知道了,弄的努尔哈赤成天疑神疑鬼的。

    努尔哈赤觉得,如果是韦宝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会做得比杨镐要好得多。

    而且更重要的点在于,要是假设说萨尔浒是明朝跟后金的第一场战役,说不了解敌方的作战特点导致败北,那还说得过去。

    但当时,抚顺、清河两场战役的教训明明已经在前,结果打萨尔浒的明军还是没有注意到这个教训,这就很不应该了。

    在努尔哈赤看来,韦宝在每次发动战役之前,是充分地研究过之前失败的教训的,尽最大努力去了解敌我双方的各种客观情况,客观分析前人失败教训,这些方面,韦宝做得工作都十分充分。

    今天努尔哈赤判断出韦宝已经不再将金国当成对手,一方面心灰意冷,另一方面也的确被韦宝打的没有脾气,没有自信心了。

    事实上,不说韦宝,就是袁崇焕,在宁远战役前也充分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

    坚壁清野,严防奸细。

    袁崇焕令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转移城厢商民入城,转运粮料藏觉华岛。

    又以同知程维楧率员稽查奸细,“纵街民搜奸细,片时而尽“;派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宁远城中,没有“叛夷“,也没有奸细。

    后金作战,先是在辽东的诸城--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都是由于内应外合才失陷的。而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

    假如是让韦宝亲自指挥明金战争,会在信息战这方面做得更好。

    在人员因素方面,也就是士兵素质问题。

    萨尔浒战役是明朝末期了,士兵素质和战斗力必然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