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 矫枉须过正(求支持)(3 / 4)  大明铁骨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知道,什么是忍辱负重?什么是卧薪尝胆?

    项羽或许失去了生命,但却留下了涵盖千秋的知耻精神。而知耻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社会良好风气的源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人一旦不知耻了,必定堕为类似动物的“非人”,什么丑事、恶事、无人性的事,都干得出来。也正因如此先人将知耻视为“士人精神”的灵魂,是士人为人处世的生存底线,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原始动力。因为知耻,士人才有了“见侮而不斗,辱也”的理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志。

    可惜,这种知耻精神,经历了蒙元的奴役之后,在国人的身上几乎荡然无存,剩下的是什么呢?

    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大智慧”。

    没有人会在乎毫无底线退缩的是什么?

    是韩信可受胯下之辱的“睿智”。

    没人会在乎毫无底线忍受的又是什么?

    似乎也正是从那时起,“识时务者方为俊杰”就成了国人为人的原则,至于什么耻,什么辱,于国人的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韩信可受胯下之耻,那我等又有什么受不了的?

    从此之后,无耻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不知廉耻成了他们的秉性。

    士可杀而不可辱!

    死不惧而辱不受!

    国人的魂魄失之太久了!

    “士可杀而不可辱!”

    这才是为人之道,至于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不过只是懦夫之言,不过只是懦夫为自己的懦弱寻找的借口罢了!

    如果不具备知耻,一个社会就不会有秩序,人们做事就不会有底线。就像明末时许多士大夫的降虏一般,他们难道就不知羞耻吗?

    不!

    不是因为他们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们用“忍辱负重”、用“胯下之辱”来为自己的懦弱开脱,用所谓的“识时务”为自己解释。而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告诉世人“先有韩信受胯下之辱,才有后来他的成功”,如此一来,也解释了他们的行为——投降异族有什么,我今日受一时之辱,换来的却是个人的飞黄腾达,为何要顽固不化,为何要不识时务。君不知若项羽能忍辱负重,又岂会身死乌江?

    似乎,他们的话辞真的有道理。

    从此之后,中国的士人成了什么模样?变得一个比一个会“忍辱负重”,一个比一个能容“胯下之耻”,一个个比一个会“识时务”,在他们的口中,这成了为人的“智慧”,成了“睿智”。

    何不退一步?君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

    何不忍一时?君不知忍一时风平浪静?

    而后人呢?为了学会古人“大智慧”,每一个都在那里学着“退一步”,学着“忍一时”,学着“识时务”,这才是真正的“睿智”。

    没人有去计较,什么是无底线的退一步,无底线的忍受,无底线的识时务。

    最终,在这种忍一时中,区区百万满人统治亿万汉人近三百年。识时务的人们在异族奴役时,为其出谋划策、出仕为官。即使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依然有难以计数的汉奸为日本的入侵摇旗呐喊甘当汉奸。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所谓的“精日”,不知廉耻的欢呼着“大日本帝国的辉煌”。

    这,就是不知耻的下场……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闭着眼睛,想《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时孔子的回答,朱明忠整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在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了解了郑成功。

    郑成功的抑郁成疾,正是因为他自觉无颜面对天下,是因为他自知其耻。

    为人子、为人父。

    父亲为荣华宝贵降清卖国,儿子有违人伦。

    如此奇耻大辱,他又如何能过得了自己那一关?

    知耻……

    此时又有几人知耻!

    若是世人皆知耻,满清又何至于役使中国近三百年!

    非但不知耻,更有甚者,更是以无耻为荣!

    甚至就连自己……闭着眼睛,朱明忠想到了自己,他想到了在得知郑芝龙安然返回时,也曾试图和稀泥,尽管内心深处他希望郑芝龙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在另一方面,他却选择了向现实妥协。选择沉默,用不表态去默许着一切。

    这不正是识时务的俊杰应该做出来的选择吗?

    郑成功为何纠结?

    为何难以决断?

    他决断的是什么?

    或许临终之间,才是他郁结成疾的根本原因——他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并不是放,而是……正国法!明廉耻!

    联系着军正司送来的秘报中所提郑成功的遗言,朱明忠自觉羞愧的同时,又想到万年朝廷颁发的旨意,心思略微一沉,若是让他们如了愿,又将至郑成功于何地?

    郑芝龙无罪?

    郑经无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