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挑拨(2 / 3)  将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还不归降,也只能是玉石俱焚一个结果了。”

    不等周仿再说什么,赵石继续道:“这仗不管打几年,临阵换帅,皆乃无益之举,枢密院这里,也不会同意,此事多言无益,周大人还是莫要再说了。”

    话已至此,周仿还能说什么?

    周仿心里也多有无奈,实际上,赵石猜测的,虽不中亦不算远,不过,周仿所言,也并非全部出自文臣算计。

    在他看来,大将军江善,要比晋国公赵石危险的多。

    尤其是,晋国公赵石居于京师久矣,虽权势日彰,但晋国公赵石本人。。。。。。却未显枭雄之像。

    与文臣或有亲疏,但与朝廷治政上,能避则避,对中书少有掣肘。

    与朝中武臣,也渐有疏离。此乃谦退之兆。。。。。。。加之,晋国公子嗣不多,还无人能继承其志。

    这么一来,一些人对晋国公赵石的防范。差不多都可以看做是嫉恨,或者政见不同而起的朝争罢了。

    这和那些权臣,任用私人,大权独揽,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江善不同。朝廷赏其功,掩其过,此人并未再次上书朝廷推脱,往好了说,是理所当然的认下了,往不好了说,便是有居功自傲之意。

    当然,最让他觉得不妥的是,朝臣多有赞许,竟无一人稍试其锋。

    尤其是种氏。好像就这么忍了下来,对伐宋战事,不发一言,显然,文臣们的举动,让种氏多有忌惮,不愿生事了。

    朝中几乎有志一同,想要再造就一位大将军出来的意思,已是昭然若揭。

    这般一来,让周仿很是担忧。朝中有赵石,再等江善回朝,会是怎样一个景象?

    很多人肯定都一厢情愿的以为,江善定念朝廷之恩。文臣推举之功,回朝之后,定然会站在文臣一边。

    想想,周仿都感到好笑,即便是当初的王佩,张培贤这样在朝中名声甚佳。交结甚广的大将军,都不会任由文臣指使,江善得享大名之后,又如何甘心受旁人操弄?

    而到时,两位大将军争权,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现在,他感到无奈的是,枢密院自成一体,说不动晋国公赵石,中书也没太多办法,让枢密院众臣稍抑江善锋芒。

    所谓的文武相制之道,在成武年间,已经差不多成了 一句笑话,用文武分制来说,应该更恰当些。

    一直到出宫,两人都再未提及这个话题。

    直到周仿上了轿子,掀开轿帘,看着晋国公赵石纵马离去的身影,才不甘的冷哼一声,心道:“等到江君慈扫平中原,挟功而回之时,你当晓得,老夫今日之言无虚也。。。。。。。。”

    而赵石此时,心中也在冷笑,“听说江善身体不好,江南水乡,阴冷潮热,顶不顶得住还两说着呢,现在闹腾个什么?”

    “这些文臣啊,立了功,你们看着眼热,打了败仗,你们又死咬着不放,这些年老子见的多了,若真听了你的话,岂非成了你等之刀剑?”

    “不过没想到的是,张培贤,杜山虎之后,现在要跟咱打擂台的,却又换成了江君慈,世事变幻,确实有够奇妙。”

    “大帅,直接回府吗?”

    胡烈凑过来,说了句废话。

    赵石摆摆手,“想去哪儿,你就去吧,初六回来就成。”

    胡烈眉开眼笑的走了,其他护卫看着羡慕,却没人再开这个口。

    赵石笑笑,道:“回府之后,你们知会一下其他人,休沐五日,轮值都安排好了,别忘了到账房那里领一份年赏。。。。。。。。”

    众人都是大喜,吹在身上的寒风都觉得热乎了起来。

    这些年,晋国公府的家将们过的很不错,大多在京师安了家,每年年根儿上,都有一段休沐之机。

    但今年特殊些,因为宫中大宴群臣,说不定就会有旨意到府,所以到了现在,也没捞到休息的日子。

    而作为大将军衙府的牙兵,国公不开口,旁人说了都不算,这会儿终于等到国公下令,大家自然欢喜。

    胡烈这家伙有些不地道,扔下大伙儿,半路就跑了,但人家跟国公情分非比寻常,自然不是他们能比得了的。。。。。。。。

    回到晋国公府,赵石将一家人都叫过来,其乐融融的用了早饭。

    自石头娘故去,这晋国公府中,赵石就算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了,没了他,年夜饭都吃的不香。

    这顿早饭,算是将年夜饭补上,除了在外为官的赵君玉,其他妻儿都在。

    不过,大年初一,晋国公府消停不了。

    上门拜年的人可不老少,尤其是太皇太后娘娘年岁渐老,秦州赵氏一族,在京的人,差不多都以晋国公赵石马首是瞻。

    秦州赵氏,这些年,也差不多分为了两支。

    一支为主支,在秦州故土聚族而居,另外一支说是在巩义,其实应该说是在长安,以晋国公府为主,凡婚丧嫁娶,都要知会这边一声,等晋国公府拿主意,才会操办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