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澜沧江童话——1977年的杂多草原(2 / 4)  藏獒的精神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他的问候怎么这么多?问马牛羊、问帐房酸奶草场好吗,这我能理解,毕竟它们是牧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他怎么连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甚至山上的豹子都问上了?好像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嘎嘎果罗家里的。”那日达娃说:“你说对了,嘎嘎果罗住在这片草场上,草场上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就都应该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他有责任看护好它们。他到了人家的草场上,也会问人家草场上的羚羊好吗?野驴好吗?野牦牛好吗?白唇鹿好吗?山上的豹子好吗?牧人们在一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松加仁德’,意思就是保护动物。”对于那日达娃的话我这个迟钝的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到了后来,当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的野生动物惨遭灭绝,生态危机情见势屈的消息频频传来时,我才意识到了嘎嘎果罗这一类牧人存在的伟大。为什么那个时候澜沧江源头杂多草原的野生动物那么密集,就是因为那里的牧人天生就是绿色和平的捍卫者,是野生动物的福星和家里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亲情关系,即使偶尔出现驯养的牛羊和野生动物争持草场的矛盾,那也是家庭内部的事儿,是勺子碰锅碗、牙齿碰嘴唇的问题,过不了一两天自然就解决了。

    在杂多草原,我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县医院有个专治女人月经不调的藏医,他的治疗办法是让患者猛喝用脱落的藏羚羊角熬成的汤,而且要求喝羊角汤的日子里(一般是七天)女人必须睡在雪线之上藏羚羊和藏野驴群聚的地方。据说是屡治不爽的,据说是治一次终身不犯病的。我问过县医院的院长:“真的就有那么灵?”院长说:“藏族人怎么会骗人呢,就是灵,科学道理说不上,反正就是灵。”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很棒的妇产科专家,经常带着人在牧区巡回医疗。她说她也听说过这样的治疗方法,并且作过一些调查,发现在很多偏远的牧区妇女的经期和月亮的圆缺是一致的,月亮圆满的日子也就是月经来潮的时候,一旦来月经的日子和月亮圆满的日子错开了,她们就认为自己有病了,就要到山上积雪终年不化的地方去睡觉,很多人睡几天就能纠正过来。我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不假思索地说:“自然疗法。”我说我还是不明白。母亲说:“你读了那么多书,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啊。”我说:“书上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母亲说:“怎么没有?你没好好看就是了。《素问·宝命全性论》里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意思就是人得靠天靠地才能活。纯粹靠天靠地的人是原始人,原始人的经期和月亮圆满很可能是统一的,所以越偏远的地方,越原始的人群,和自然的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会发生经期和月圆相一致的现象。”母亲又说:“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是不可能的,城市人的生命不靠天地自然,靠的是生物化学,屁大一点病就要吃药,吃几次抗生素就能造成内分泌紊乱,致使月经该来不来,不该来乱来;再加上饮食污染和空气污染,加上不劳动不走路的生活习惯,加上许多不利于健康的恶劣情绪,怎么还能把妇女的经期和月亮的圆缺统一起来呢?”听了母亲的这一番话,我以为我是长了知识的。我更深更远地懂得了杂多草原,懂得了屡治不爽的“自然疗法”不过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藏医让患者猛喝用脱落的藏羚羊角熬成的汤,是为了驱除寒冷,因为她们必须一连七天睡在寒风料峭的高山雪线之上——那儿是最没有污染的地方,那儿离天最近,那儿有原始的土壤和植被,那儿充满了野生动物的气息,那儿是走向人类童年生态的平台,那儿的原始磁场能够调理出人体内周期性子宫出血的原始秩序,那儿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好处,那儿是杂多草原神居仙在的山阳。

    也是在杂多草原,我第一次知道了“醉氧”这个词,也第一次听到,对有些人来说,氧气是最最有害的物质——过剩的氧气会导致死亡。这些人之中就有那日达娃的姐姐。她在地处西宁的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读书,突然得了什么病,发烧头痛,上吐下泄,送到医院里又是输氧又是打吊瓶,一个星期以后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那时候杂多不通电话,学校只能把电话打给玉树州。州上的人说:“让杂多草原上的牧民去西宁看望病人,路远不说,西宁的门在哪里都找不到,根本就不可能;藏族人的病还是要藏医治哩,你们能不能派个车把病人送回来。”学校说:“派个车是可以的,但去玉树是越走越高,就怕路上出事。”州上的人说:“藏族人还怕高吗?藏族人就怕低。路上出了事我们负责,不用你们负责,你们还是派车送来吧!”当天下午,一辆面包车拉着那日达娃的姐姐从西宁东方红医院出发了。第二天到达了海南州的大河坝,病人说“我要喝水”;第三天到达了果洛州的黄河沿,病人说“我想吃糌粑”;第四天到达了玉树州的结古镇,病人说“我想喝奶茶吃手抓羊肉了”;第六天到达了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杂多草原,就在医疗条件十分简陋的县医院里,那日达娃的姐姐很快好起来,十天以后就已经是一个神清气爽、浑身是劲的人了。我问道:“她怎么就好起来了呢?”那日达娃说:“完全是因为氧气。”西宁的海拔只有两千三百米,氧气太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