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造返大业(1 / 2)  强行交易系统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当然相比于沈家老祖把沈家“转型”后带来的坏处,他无意之中做的好事就是微不足道了。

    从他以后的每一次家主争夺都会多多少少把京国搞得乌烟瘴气,就比如这一次尤为激烈,甚至到了都要颠覆京国的程度了。

    其实从一开始这次沈家家主争夺的主题还没有跑歪,还是沈家后代三人争夺家主的位置。但是形势推着人走,人欲望的突然膨胀是无法控制的,有人认为自己成绩够好,想要跳级。

    这还要从沈家二位公子的异想开的敛财方式起。

    沈家大公子为自己想到的敛财方法是搞棕教。

    几年前,沈家大公子在发生几百年不遇的大饥荒的易州一带,带着一帮不知道从那里重金搜罗来的神棍骗子,捏造出一个创造大地的地母,创立了一个地母教。

    沈家老大以地母教圣子的身份宣易州之所以会发生灾,是因为众人在享受着在地母创造的大地之上的生活的时候,却不对地母多加感恩。

    所以众人皆是有罪,地母为了警醒世人,才降下这场饥荒。

    想要饥荒结束,就要虔诚的侍奉地母,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直到感动地母收回神罚。

    而易州饱受饥荒折磨的人们看着久旱无雨被炎炎大日晒得干裂的大地,没有半点绿色,一片死寂。

    再看看早已被放倒的大树,树皮树根早都被吃个干干净净的。

    身边也都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饿死骷髅般的死尸。

    心里早已绝望,身体早也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还有什么好的。

    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发现人力无法起到作用后,就自然会把希望寄托于一些虚无缥缈、看似能解救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信养的本质。

    而沈家大公子的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的地母教才能在十分短的时间内,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传遍整个易州。

    当然这个地母斜教也不是没遭到反对和质疑过的。

    一个人站了起来,慷慨激昂的呼吁到:“大家不要信他们,地母教是斜教!是蒙骗我们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正视这些磨难,团结一致挺过这次饥荒!”

    什棍们在心里不屑的一笑,然后“愤怒”指着那个人道:“信徒们看到了没有!就是因为有这样愚昧不敬地母的人,地母才会降下神罚,有这样的人在世一,地母永远不会宽恕我们的罪!”

    然后那个刚才那个还慷慨激昂演讲的人,就会被一群面黄肌瘦、眼神疯狂的地母教信徒一拥而上撕成碎片。

    请注意!这里不是什么修辞手法,是真的被一群面黄肌瘦的人用瘦弱的手指一把一把混着血撕开皮肉,拆散骨头。

    你永远无法想象人在饥饿到极点的时候有多疯狂!有多好蒙骗!就像是一瞬间人类退化回到了远古,唤醒了身体里沉睡的野兽本能,智能低下,易怒残暴。

    每次当有人站起来,呐喊出各种鼓舞人心、痛斥地母教的话时,沈家大公子那些雇来的什棍,只需要永远的重复那一句就能解决所有的麻烦。

    “信徒们看……”然后等地母教的狂热信徒再散开的时候,原地剩下的“东西”就已经从外表上看不出来那是不是一个人了。

    就这样地母教几年间在易州附近几个州迅速发展,甚至发展强盛到了什么地步。可以沈家大公子现在在易州一带以地母教圣子的身份一句话,比京国皇帝还好使。

    而沈家二公子就更狠了,他为自己想到的敛财方法是造返。只不过一开始没想造京国皇帝的返,而是想造西荒王的返。

    初代西荒王就是当年跟着当年京国开国皇帝一起南征北战,打下这偌大疆土的生死兄弟,不知在战场上多少次救过开国皇帝。

    当时京国初创的时候,开国皇帝要和西荒王共治京国,同坐皇位。

    而西王荒王却是摇摇头,指着工匠新绘制出来没多久的京国地图上一块地方道:“一声大哥就是一生大哥,哪有平起平坐的道理!我要这块地方做我的属地!”

    开国皇帝面露难色的看着西荒王,却发现他态度十分坚决,也只好答应了他。

    从那以后贫瘠困苦、接邻敌国需要抵御敌国不断入侵的的整片西荒就成为了西荒王的独属领地,就连京国皇帝也无权过问。

    而也是从那开始,京国就有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外姓王——西荒王。

    西荒王的王位是世代袭承,而这一代的西荒王虽然才刚过中年,但是由于内要治管属地外要抵御敌国入侵骚扰,早就心力枯竭,身体也是大不如前。

    于是西荒王便早早的定下了王位继承人,也就是西荒世子。

    听到这个消息,西荒王的二儿子可就不乐意了。

    凭啥他比我先生出来就是他继承王位,这是赤果果的歧视,我不服!

    就在这个时候沈家二公子找上了西荒王的二世子,可能同为老二,比较有共同语言吧!总之二人是迅速交好。

    然后沈家老二就给西荒老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