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末世浮华(2 / 4)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运河漕运极为重视,这也使得运河两岸更为安宁繁荣了。

    看着这繁忙的运河以及两岸热闹的市镇,要不是李致远是后世之人,很清楚眼前这美好的盛世之景不过是过眼云烟,否则,还真要以为大明朝正是国运昌盛,国祚绵长呢。

    谁又知道再过一年,满清的铁蹄将会踏遍江南,碾碎这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的末世浮华,到时候鞑子的屠刀将会杀得江南人头滚滚,鲜血将会染红这片锦绣江山。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朝也就江南这块地方还能醉生梦死了,北方已经彻底乱了,李自成的农民军都快打到京师了,离南直隶不远的湖广也被张献忠搅的血雨腥风。

    李致远想起后世不少人还念念不忘明末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觉得这实在是可笑,晚明上层士绅只知追求享受,精神上腐朽堕落,毫无进取之心。

    在政治上,士大夫们毫无廉耻,只知追求自己的利益,党同伐异,不做实事,嘴上叫的震天响,只会空谈,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政治操守还不如青楼女子。

    而底层人民懵懂无知,不知大祸将至,也根本不知国家为何物。这种虚幻而又畸形的繁华就犹如肥皂泡一般,轻轻一戳就会破灭,这种社会根本不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来。

    也许只有让鲜血彻底涤荡过这片江山之后,华夏大地才能真正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忽然,远处一阵琴声传来,悠扬的琴声正如这缓缓流淌的河水,亦扬亦挫,深沉、婉转而又不失激昂,一个个音符如情人的低声絮语萦绕在李致远的耳畔,拨动心弦,当真有绕梁三日之感。

    循声望去,只见一“浙字号”的官船从后面渐渐靠了过来,琴声就是来自于此,船越来越近了,李致远这才看清了船头有一年约十六七的少女正在抚琴。

    她穿一身极为淡雅素净的青色罗衫裙,鬒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端鼻媚靥,明眸善睐,无妖艳之态,无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只是眉眼间似乎掩藏着淡淡的忧愁之意。

    少女微含秋波,头发被阵阵秋风吹得有些散乱,但却显得自然真实,这时,她朱唇轻启,唱到:“

    萧瑟西风,啼螀满院,辘轳声歇。流萤暗照,归思顿添凄切。

    更那堪、近来音稀,盈盈一水如迢迭。想当初相聚。而今难再,愁肠空结。

    从别。数更节。念契阔情悰,惊心岁月。旧游梦断,此恨凭谁堪说。

    渐江天、香老苹洲,征鸿不向愁时缺。待听残、暮雨梧桐,一夜啼红血。”

    声音婉转悠扬,似水如歌,但却饱含着无限哀思,让李致远这个不明所以的外人都深感哀伤愁苦。

    李致远在现代哪见过这样绝色娇弱犹如红楼梦中林妹妹一般天仙似的少女,他呆呆地盯着对面船上的小美人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是能娶到她,哪舍得让她一个人在这弹琴伤感,十几岁的少女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就应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才是,心中愁苦抑郁,多伤身体啊。

    李致远看着这美貌少女,怜爱之心大起,心里犹如猫抓一般,这要是在现代,他早屁颠屁颠地跑过去搭讪要电话去了。

    可这是大明朝啊,男女之防甚严,何况他胸无半点墨,琴棋书画无一样精通的,难道站船头大喊:“美女,什么事这么不开心啊”?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阵阵秋风吹过,凉意袭来,站在船头的李致远都不禁觉得有点冷了,何况弱不禁风的少女。

    明末正值小冰河期,天气异常的冷,今天正是中秋,现代的江南还正在经受酷暑,这里却已经能感受到凉意了。

    抚琴少女也是觉得冷了,担心着凉感冒,于是收了琴,在李致远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站起来转过身子,抱着古琴如弱柳扶风般,聘聘婷婷地走进了船舱。

    这少女体态修长轻盈,足有一米六五,李致远不禁感叹,相貌身材无一不是完美啊。

    随着她的离去,就像明月被乌云遮住了光辉,珍珠美玉被收进了梳妆匣,李致远只觉得四周的景致都仿佛失去了颜色,呆呆地望了对面船舱半晌,又在船头再三徘徊,可少女终究是没有再出现。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已经是到吃晚饭的时候了,只见两岸炊烟袅袅,船只纷纷靠了岸,这里是运河沿岸的一个城镇,大约在嘉兴附近。

    明朝的京杭大运河是有史以来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为运河,两岸形成的城镇极多,沿途不管是住店还是买食物都十分方便,价钱也非常便宜。

    李致远下了船,买了些饭食、果品和一只烧鸡,又打了一壶黄酒,买了两只月饼,独自坐在岸边,对着渐渐升起的明月,大吃大喝起来。

    明末的吃喝零食还真是不少了,虽花样略不及现代,但贵在天然,没有地沟油之类的毒害物质,这烧鸡的味道就着实不错。

    中秋佳节本应是家人团圆的时候,自己却一个人掉到了前途未卜、凶险无比的明末乱世。

    想想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