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章 小知县见大总督(2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尽心尽力。”

    “况且任由张贼在江西为祸肆虐,难保不会纵容其做大,使其进一步东侵,威胁婺源、徽州,乃至威胁到整个江南。”

    “下官只恨兵不够多、武器不够利,恨不能立刻杀到前线,与张贼血战厮杀到底,直至将其逐出江西!”

    吕大器呵呵笑道:“李知县倒不愧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少年英杰,本官也听说了你在婺源练兵剿匪的事迹。”

    “不仅杀得婺源一县的土匪流寇闻风丧胆,连江西靠近婺源的几县都一时太平不少,想来也是熟知兵事的人才。”

    李致远谦虚道:“督宪见笑了,不过是民间百姓的一些谣传罢了。”

    “下官对付的不过是藏匿在山野之间的几股土匪、流寇,哪比得上督宪与张贼数万大军的连番厮杀。”

    其实吕大器自然是知道的,这不过是客气话罢了,所以他也并未将李致远太放在心上。

    三千人说起来也是不少人了,但面对张献忠这样的悍匪,或许顷刻间就被杀得烟消云散了。

    但他手上无兵,能多一个是一个,手上人越多,越能迟滞张献忠的进军速度,给他争取时间,此外,跟左良玉那厮说起话来腰杆子都能直些。

    “不过你既然暂调江西,归本官节制,以后可就要听从本官的调遣,是进是退,都要遵令而行,万不可擅自做主。”

    吕大器这意思很明确,就是尽可能地抓人、抓权,摆脱他目前光杆总督的局面。

    李致远不敢违抗,反正他知道吕大器在这总督位置上也待不了多久,明年初就会因为与左良玉不和而被朝廷以袁继咸代替。

    现在吕大器这个总督即使再虚,左右也算一条大腿,李致远抱紧了总归没有坏处。

    李致远起身抱拳,斩钉截铁道:“下官一切皆唯督宪马首是瞻,绝不敢专擅从事。”

    “督宪说往东,下官就绝不敢往西,督宪说进攻,那下官就是战至最后一人、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后撤一步!”

    吕大器很满意,摸着他那乱如杂草般地胡须道:“好,李知县虽说年纪轻轻,倒是颇有大局意识,好好为朝廷效力,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你只管在前线杀敌,若有功,本官绝不会视而不见,自当上奏朝廷为你请功!”

    “是!下官遵命!”

    吕大器此人性情刚强、急躁,很有几分本事,政治军事才能也算得上卓越,但却也很善于避事。

    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他看到天下大乱,很不愿意担任军队中的职务,所以极力推辞,并且给吏科投上一封帖子,说自己好酒,好色,贪财,一定不胜任。

    崇祯催促他来京师,他诈称有病不去,于是皇帝又下了一道严厉的诏书批评他,他还是不去,崇祯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调查后回奏,他才不能不接下任命,但依旧磨蹭到崇祯十六年三月才到京城。

    现在让他当这个总督也是赶鸭子上架,可既然当了这个总督,以他的性格,自然不能毫无作为,他现在迫切想干的就是收复袁州,解了江西危局。

    “好,既然如此,咱们闲话休提,就来说说如今江西之局势。”

    李致远恭敬回道:“那就请督宪训示,下官垂耳恭听。”

    吕大器道:“随本官过来,”说完走进了身后的书房,李致远连忙跟着过去,见吕大器停在了一副作战地图跟前。

    “李知县请看,如今贼军已占袁州府、吉安府全境,并在地方上分设伪官,安抚百姓,可以说贼军现在已经站稳了脚跟。”

    “若不尽快收复袁州任其发展,贼进我退、此消彼长之下,则江西全省将逐渐败坏。”

    “另据探马回报,其兵峰现在直指抚州、建昌,已到了抚州府乐安县。”

    “而抚州离南昌不过一百五十里,且其间又一马平川,若抚州再失,南昌危矣!”

    “可如今本官手上仅有二万三千余新募之兵,成军不过十几日,都驻于南昌,连同驻于南昌的左兵尚不能弹压,实在不敢让其去与张贼厮杀。”

    “朝廷现在已经明令左兵撤离江西,不准其出战,所以对付张贼的重担就全落到了江西新募之兵的肩上。”

    “可新兵如今操练不足,实不宜过早出战,然而,抚州也不能不救。”

    “所以本官的意思是,李知县先行前往抚州,守住抚州城,尽量拖延时间,本官这边则继续操练士卒,同时调集周边府县之兵,争取早日整合成军。”

    “早则月底,迟则下月初,本官必率大军杀到,一举击溃张贼!”

    “本官听说李知县手下三千乡勇骁勇善战,征战已有一月之久,想必守住抚州城一个月应该不在话下的。”

    “李知县可愿领命?”

    李致远暗道,这是让我先去给他挡刀子啊,这个吕大器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自己安安稳稳地窝在后方,我刚到南昌,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清楚,就忽悠老子去前面跟张献忠玩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