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无奸不成商(2 / 2)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竟敢讹他李致远的钱,甚至暗暗腹诽以后有机会非整死这姓徐的奸商不可。

    他现在也有些明白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商贾了,对商人做出种种限制,制定很多专门针对商人的侮辱性政策,例如甚至明文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

    诚然,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小农社会本身就是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但重农抑商的执行力度和统治者个人的喜好也脱不开关系,例如宋朝其实就还挺重商的,商品经济在历朝历代是最发达的。

    或许就是因为朱元璋也见识了不少极度奸猾贪婪的奸商吧,就比如这个徐老爷,也实在是太奸了,败坏了商人、商业的名声。

    古代的商人和现代社会的商人有很大不同,凭借奸诈、贪婪而攫取钱财的比例更高些。

    或许是因为他们这个阶层地位太低,商人们都有些破罐破摔的意思,加之其本身文化素质也不高,就导致没有良心、没有丝毫道德底线的奸商层出不穷,甚至甘做汉奸卖国贼的也是大把。

    如果说士绅地主阶层还有不少开明士绅真心践行着大仁大义,那么可以说商贾整个阶层基本上都是利欲熏心,毫无仁义可言。

    毕竟圣贤书不是白读的,这个时代无耻的士大夫是不少,可真去践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些儒家道德准则的读书人同样也不少。

    最起码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不到万不得已,华夷之辨、民族大义还是要坚持的。

    人家读书人、儒家士大夫虽说自命不凡,很多人更是不通实务,可是毕竟也没有成批地卖国啊。

    就是被后世骂出翔的东林党,误国不误国暂且不论,有骨气的也不少啊。

    没骨气至少心里也还有点挣扎,譬如传说中说了“水太凉”这句名言的东林大佬钱谦益,怕死是怕死,可做汉奸也是不甘不愿的,之后不一直在挣扎嘛,还暗暗资助反清复明,算他还长了点心。

    而像山西的晋商八大家,就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集体卖国,利益面前,卖大明卖华夏那是没有半点心理压力的。

    他们眼里并不存在什么国家、天下,也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只要能赚钱,和谁做生意不是一样,国难财也是财啊。

    不过俗话说得好,居于什么地位,得了多少好处,就该承担多少责任和义务,士大夫居此高位,待遇优渥,自然也该履行相应的责任。

    大明养士三百年,士大夫若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本事,那明亡时就该痛痛快快地去死。

    而普通人自然无此责任和义务,坚决抵抗、誓死卫国自然值得赞扬,但俯首做了顺民也无须过多苛责。

    至于这些商贾,也不见得就没拿朝廷的好处、没钻国家的空子,毕竟无奸不成商嘛。

    在李致远看来,对于商贾,一则需要律法的严厉约束,否则为了利益,他们什么都敢干;二则需要教化,儒商总比奸商好。

    躺在船舱里的李致远好一阵腹诽咒骂,才暂时咽下这口气。

    这时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李致远透过窗子望了眼冬日下的夕阳,立即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起身趴在窗边,欣赏“七里扬帆”的富春江,果真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直到日落天黑,才拉下窗帘,裹紧棉被,又用火钳将炭火拨弄几下,使其燃烧得更旺一些。

    待舱内暖和起来,他又掀开窗帘一角,留了个气口,这才躺回床铺。

    万籁俱静的富春江上似乎仅有这五只夜航船,大家颠簸了一整天,也都累了,几乎未听到什么人声,又正值冬日,实在是静极了。

    李致远思念着叶小繁,憧憬着未来,慢慢也睡了过去。

    ————————————————————————————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