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李致远还是因功从知县知府一路升上去的,等到了南明时期,想做官那就更容易了。

    能为朝廷募到兵、筹到钱粮就能直接做大官,要是再有个进士、举人的功名,总督巡抚这样的官都没什么好稀罕的。

    譬如张煌言就是以举人身份在浙江招募了几千义军抵抗清军,直接就封了四品的佥都御史,那才叫一步登天。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毕竟时势造英雄啊!

    再说李致远听媒人唠唠叨叨地讲了小半天的礼仪,实在是烦闷的很,这结个婚也是在是太累了。

    于是他趁着媒婆出去张罗的空隙,一个人偷偷地来了新房。

    好不容易挨至天色渐昏,媒人终于来叫李致远准备出门迎亲,正式婚礼即将举行。

    婚礼,古称昏礼,因为古时的婚娶之礼于黄昏举行,这是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

    按照规定,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

    而李致远本身就是官,品官纳妇与庶民纳妇自然待遇不一样。

    他穿的是自己带来的三品文官常服,是绣着孔雀的绯(深红色)袍,头上戴的是乌纱帽,这套衣服、鞋帽此前还未穿过,都是新的,颜色鲜艳明亮,看着倒也喜庆。

    叶小繁作为官员妻子,自然可以合理地穿大红通袖袍和官绿马面裙,严格说起来是有红有绿,但上身大红色的通袖袍很长,基本上能遮住下身绿色的马面裙,所以才说嫁衣如火。

    不过她的衣着打扮都是叶家在准备,自李致远到叶家之后,就没见过她,现在也很是期待她凤冠霞帔、嫁衣如火的样子。

    其实明朝以前并不准普通人随便穿红色衣物,穿红色是犯忌的,甚至在唐宋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用红色,皇后都只能用红色点缀一下。

    到唐宋时期,新郎迎亲开始可以穿红色,但女子仍然不行,一般女子结婚时是穿的那种看起来像是“原谅色”的青色嫁衣,“凤冠霞帔”更是想都别想。

    到了明朝,其实朝廷也没有明确同意民间女子可以穿红色嫁衣,但是实际上是默认可以的。

    至于“凤冠霞帔”,据说是太祖皇帝的马皇后特意恩准民间嫁女时也可穿戴。

    至此,大红色的嫁衣加上凤冠霞帔成了今后几百年所有汉人女子婚礼时的标配。

    大约是到了酉时,在媒人的引导下,李致远出了门,上了马,领着数十人的迎亲队,抬了花轿,往东园那边而去。

    今日本是元宵佳节,叶家埭的几处园子都挂满了灯笼,现在天色渐黑,陆续开始被点亮。

    坐在马背上的李致远发现,从西园到东园的小路两旁插了不少竹竿,上面竟也挂了不少灯笼,心里暗忖这主意倒是新鲜。

    这时已有不少帮佣开始点亮灯笼,于是,队伍慢慢地走,灯笼也慢慢地被点亮,到后来,满眼都是星星点点的大红灯笼,沟通东西两园的小道成了两条蜿蜒曲折的灯笼路。

    路程并不远,吹着喜乐的迎亲队很快就到了东园门外,李致远下马,媒人先进入禀告,赞礼者引导李致远等候进门。

    过了一会儿,叶绍袁出迎于大门之东,李致远则位于大门之西,双方揖让见礼,之后叶绍袁从门右边进入,李致远从门左边进入。

    这时,执雁者跟在李致远的后边进入,然后一直走到叶小繁的闺阁北面而立,叶绍袁则立于寝户之东西向,执雁者则陈雁于庭。

    李致远道:“以兹嘉礼恭听成命。”

    叶绍袁道:“某固愿从命。”

    赞礼者唱道:“鞠躬、再拜、平身。”

    李致远一一听命照做,之后赞礼者引李致远出门等候,叶绍袁则不需相送。

    然后叶绍袁回到正厅,同其妾南向坐,保姆引导着盛装的叶小繁到其父母座前北面四拜。

    叶绍袁道:“往之女家,以顺为正,无忘肃恭。”

    叶小繁生母已经故去多年,故只有其庶母道:“尔悦听于训言,毋作父母羞。”

    接着保姆和侍女上前,为叶小繁盖上红盖头,扶着她出门,引导其登车。

    李致远这才见到阔别将近五个月的叶小繁,然而她盖着红盖头,根本看不到脸,然后迎亲队伍喜乐大起,重新启程。

    东西两园距离太近,按照之前的计划,迎亲队伍要在叶家埭绕好几圈,待鞭炮噼里啪啦地放了五六轮,众人方才回去。

    李致远乘马先回,在大门内等着叶小繁,至此,亲迎礼完毕。

    接着是“同牢合卺礼”,以及夫妻交拜,最后是“结发礼”。

    “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东西,用牛、猪、羊三样的叫“太牢”,仅用猪羊两样的叫“少牢”,同牢的意思就是新郎新娘同吃一份肉,以表示共同生活的开始。

    “卺”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合卺本意指破瓠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

    最初合卺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