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一死报君恩(2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备,正月廿三日午时,二人辞别赶来相送的张家亲友,于城外的余姚江码头,登船启程,赶赴杭州。

    就在这一日,京师的崇祯皇帝于中左门再召忻城伯赵之龙及新任命监军李建泰的巡按陕西御史金毓峒。

    赵之龙即将赶赴南京,接替老病的徐弘基,作为勋臣镇守南都,崇祯皇帝自然需要对其面授机宜。

    而金毓峒则是崇祯皇帝即将派往李建泰军中的监军,虽说李建泰在朝堂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的老家山西被闯贼祸害了,大义凛然地表示要捐出全部家财,自筹粮饷去山西杀闯贼。

    可崇祯还是不敢尽信,毕竟这些年他被这些文臣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欺骗地太多太狠,早就不信任何人了。

    而崇祯皇帝却十分信任这个金毓峒,此人是崇祯七年的进士,先为中书舍人,后授为监察御史,崇祯十五年命其巡按陕西。

    当时孙传庭领兵镇守关中,当地吏民苦于征发修理城池,日夜盼望孙督师出关,崇祯皇帝也多次诏令他率兵出战。

    金毓峒认为其将骄卒悍,不可轻易出战,上疏劝阻,崇祯皇帝不听,结果孙传庭被打败身死,西北尽没。

    崇祯对此还是很后悔的,也更相信金毓峒的忠心和眼光,后来金毓峒任期满,有人来接替其职务,他刚出境,李自成就占领了关中。

    现在李建泰要督师去山西,崇祯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位对闯贼极为熟悉又忠心耿耿的陕西巡按。

    再说现在的山西,自从前不久平阳知府张璘然投降大顺,使得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轻易拿下平阳之后,喜不自胜的李自成赶紧率领大军主力跟上,在后面一路招降纳叛。

    而为了得到新朝重用,前大明平阳知府张璘然更是主动请缨,派人说服逃至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附近的副总兵陈尚智归顺大顺。

    随后陈尚智又导刘宗敏的前锋军队攻破了赵城,顺军离山西省会太原又近了一步。

    正是这一天,李自成本人也率领大军到达了平阳城(今临汾),刘宗敏率领着在平阳的文武群臣,张璘然则领着新投降的地方官绅,一同在郊外恭迎“圣驾”。

    从城门到暂充作新顺王临时行宫的知府衙门,沿大街两边,家家门口摆着香案,士民们或躲入门内,或跪在香案旁边迎驾,无人敢在街上走动,亦无人敢言语半声,街道上只有雄壮的马蹄声。

    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行至行宫大门外,见到用松柏枝和彩绸搭成东西相对的两座高大牌坊,每一座牌坊上悬挂一个黄缎楷书匾额,左边的匾额上写着“功迈汤武”,右边的写着“德比尧舜”,不禁十分满意。

    欢喜之下更命在场文臣们即兴赋诗,以夸耀大顺的文治武功,他李自成的天命所归。

    除了诗仙李白,古往今来作应制诗又能作出什么好货?

    无非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之作,这些诗只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典雅、华丽,以及平厌谐凋、音节铿锵,皆缺少诗情。

    李自成随驾的麾下文臣也就李岩有些才华,可自从参加义军,他也很少作诗,更不喜作应制诗。

    特别是听了丞相牛金星的“大作”,更是几于作呕。

    尽管他十分不愿意违心地为李自成歌功颂德,可想起前些日子惹得对方雷霆大怒,现在又见其面色不善地盯着自己,也不得不追随牛金星等人之后,吟成七律一首。

    李自成比文盲好不了多少,懂个狗屁的诗词,他就是心里骄傲自大,想要大伙拍他马屁。

    听了这些满腹诗书的文人们对自己歌功颂德的诗篇,虽然李自成也不是很懂,但心中就是欢喜得紧,拍着巴掌大笑道:“哈哈哈~好!好!好!诸位爱卿都是大才,作的诗实在是好!”

    “此乃我大顺新朝的开国新气象!”

    场中众人忙齐齐跪下,山呼万岁。

    见识了群臣的“大作”,又听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文武百官、士绅百姓齐呼“万岁”,李自成不禁十分得意,也诗兴大发。

    虽然他不会作诗,可也忍不住想要卖弄一番,他最近读了几首唐诗,想起一首名为《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的唐诗,自我感觉十分应景,遂扯着嗓子,用一口陕北榆林话大声念道:“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接着又问跪在脚下的几位文臣:“这首诗里的‘三晋云山皆北向’,听起来很有气派,却不知作何解释?”

    新投降的张璘然是第一次见到李自成,自然想尽快赢得这位新顺王的好感,他是进士出身,文采还是过硬的,赶紧抬起头抢先回答:“回大王,这是唐朝开元年间崔曙的诗。”

    “至于大王所提的这一句,意思是从三晋地势来说,虽然多山,但是愈往北地势愈高,到了恒、代一带皆为北岳,好似全晋群山连绵,都是朝向北岳,这是通常的解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