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1章 摊丁入亩(2 / 2)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我知道马铃薯和玉蜀黍这二种作物较为耐旱、耐贫瘠,无需什么肥沃平坦的土壤,就是沙地亦无不可,而且产量很高,若能在湖广推广种植,在关键时候当是活命无数的宝贝。”

    “但这两样东西自从万历年间就已传入中国,但时至今日,仍旧只在沿海一带有少量种植。”

    “究其根本,一则是因为老百姓习惯了吃米面,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其他粮食。”

    “二则是老百姓鲜有人懂得种植之法,譬如这马铃薯,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朝廷的上林苑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衙门,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李致远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心意,又望着宋应星,诚恳地问道:“我相信宋公必是懂得种植之法的,若是能助我推广,难道不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么?”

    宋应星听到这里,竟激动地有些发抖,“李……李巡抚……真愿意推广新粮?”

    李致远奇怪道:“这怎会不愿意,这既能让老百姓活命,又能增加官府税收,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宋应星不停地来回踱步,几乎是声泪俱下地大声道:“你以为我等不知道这些新作物的好处?不愿意将其在我大明推广?”

    “哪有那么容易啊!事情没你想的这么简单!”

    “譬如我之先辈徐公光启,早就知道马铃薯、玉蜀黍、甘薯这些新式作物,也曾大力推广,甚至还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可各地官府却不仅不愿意推广,甚至还进行刻意的打压!”

    “徐公曾在崇祯初年任内阁次辅、礼部尚书,以他之力,却仍不能推广成功,我一个微末小官,也曾不自量力地劝说地方官吏,亦难以施行!”

    “你方才说不能推广的那两点原因在我看来只是旁枝末节,绝不是根本原因!”直到这时,李致远才真正的打动了宋应星,他终于愿意说心里话了。

    李致远忙道:“愿闻先生高见!”

    宋应星沉下心思,舒缓了一下语气才道:“表面上看,推广了这些高产作物,农民和官府都能增收,国家的财政问题和社会稳定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实际上绝没这么简单!”

    “你方才说了这些新式作物的优点,譬如耐旱、不择土地,不像咱们中国的稻、麦、粟等传统农作物,必须依靠良好的水利环境和肥沃的土壤条件,也就是说,传统作物基本上只能在平原上的田地进行种植。”

    “你认为这是新作物的优点,这倒也没错,但你只看到了表面,却没看到我大明的国情!”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它致命的缺点!”

    李致远不解道:“先生此言何解?”

    “因为传统作物的这些特点恰恰方便官府进行控制和收税,而新式作物则不能啊!”宋应星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李致远恍然大悟。

    宋应星补充道:“同样,这也是历来我中国百姓都聚集在平原地带,很少能到山区繁衍的主要原因,而马铃薯、玉蜀黍等作物在山区照样高产,而在山区,官府的控制力度非常薄弱。”

    “可以想象的出,一旦马铃薯、玉蜀黍得到推广,大量为了躲避税收的农民将会义无反顾的逃往山区,开荒种地。”

    “他们不需要多大的土地,就能够相对轻松地养活一家人,还不会遭到官府的压榨和盘剥。”

    “而留给官府的就只有无人可种的田地了,没有百姓可以盘剥,地主士绅们的税又不敢收,官府岂不是无税可收,那要再多田地又有何用?”

    “所以这才是马铃薯、玉蜀黍在我大明不能得到推广的真正原因啊!”

    李致远不得不佩服这个宋应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诚心拜道:“先生高见!”

    宋应星凝视着李致远,问道:“那你可还愿意去做这种注定不能成功的事?”

    “注定不能成功?”李致远笑了,一脸高深莫测,“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容易!”

    宋应星忍不住嗤笑道:“黄口小儿,可别信口开河!”

    这话让在场的众人都有些不舒服,这个宋应星既然已经知道了李致远的身份,竟然还敢如此无礼。

    李致远倒是不以为意,笑道:“我可不是信口开河,不过说容易其实不太恰当,我的意思是说只要先办成两件事,那新式作物推广起来就很容易了!”

    “当然那两件事做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宋应星忍不住腹诽这小子是不是失心疯了,那么多前人先辈费尽心思都没办法,你小子竟然大言不惭地说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李致远毫不在乎宋应星不屑的表情,竖起一根手指,道:“第一,摊丁入亩!”

    ————————————————————————————————

    崇祯十七年二月十一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