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9章 橘洲论学(2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知的玄妙?”

    “李兄你就说说罢,难不成你还想我二人择个良辰吉日,给你三跪九叩,行拜师大礼,你才肯说?”

    李致远忙道:“说笑,说笑,我何德何能,敢作玄著兄的老师?”

    “也罢,我就姑且一说,至于听不听得懂就随二位了!”

    二人齐道:“是极!快说!”

    李致远遂道:“火药,又或曰黑火药,烟药,乃是由硝石、硫磺、木炭三种原料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一般说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即一斤硝配二两硫磺和三两木炭,当然,具体比例还得酌情微调。”

    “我先笼统地说一下为何火药能有如此威力。”

    “其中道理,绝不是像前人所说的那套‘君臣’、‘阴阳’之类的歪理,而是其引燃后,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也猛烈增大,故能有此威力。”

    见二人有些懵懂,李致远想了想,或许古人并没有什么空气、气体之类的概念,便道:“我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特殊的纸袋,它不会被水打湿,这纸袋只有一个小口,以类似水龙之类的东西在一瞬间向其中充入大量的水。”

    “那到底有多少水呢,有这纸袋本身能容纳之空间百倍千倍那么多的水,又是在一瞬间充进去,你们说会发生何事?”

    “很显然,这纸袋肯定得爆裂开来,那火药的原理就与之类似,当然火药要更复杂一些,产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际存在的气体。”

    “顺便说一句,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空气,虽然同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而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其次是氧气,其中被我们人体吸入,起作用的是氧气。”

    “如果没有氧气,我们就会窒息而死;没有氧气,木柴就不能燃烧;铁和铜之所以会生锈,也是因为有氧气……”

    “而这些与氧气作用的过程就叫做氧化,当然这只是狭义上的氧化,更广义的氧化,我暂且就不说了。”

    “不同的物体在氧气中燃烧则会产生不同的气体,比如木柴、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现在姑且就叫做‘碳气’好了;而硫磺也能燃烧,产生的就叫做‘硫气’……”

    见二人似乎想要追问什么,李致远忙制止道:“你们先不必追问深究,听我先说完。”

    二人点头,有些似懂非懂,李致远于是继续道:“那我再详细说说火药三种原料各自的作用。”

    李致远尽可能浅显易懂地将火药各成分的原料说了一遍,像“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等等概念自然是全都忽略掉了,连“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类对古人可能比较复杂的名词也代之以较易理解的“碳气”、“硫气”,可面前二人似乎仍听得似懂非懂。

    毕安民刚才还想发问,可现在问题太多,他一时之间竟不知道从何问起才好了,只是呆呆地,似在回味,又似发懵。

    李致远拍拍二人的肩膀,哈哈笑道:“二位也别发愣了,你们从未接触过这些,初听时难免会摸不着头脑。”

    毕安民则尤其沮丧,李致远忙安慰道:“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二人都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以后若是系统学习过,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尤其是你啊,安民,我还指望着你弄出比黑火药威力大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新型火药呢!”

    毕安民立时来了兴致,兴奋道:“当真?”

    李致远肯定道:“当真!”

    一旁的张煌言更审慎一些,他疑惑地问道:“李兄是从哪里学的这些,我也算看过不少杂学之书,怎从未见过这些?”

    “且你这‘化学’毕竟只是你一家之言,可有明证?”

    李致远迟疑道:“呃……这…….其实这也是泰西之学……”

    其实西方欧洲现在有个屁的化学,起步都还谈不上,李致远也只是借此说事而已,“不过这虽然是西夷人的学说,但只要有益,我中国未必不能学习,切不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啊!”

    张煌言叹道:“这是自然,我是浙江宁波人,早闻‘西学东渐’之风日甚,西人在天文、历法、数术等方面皆有极高的造诣。”

    “原来在这等工艺、实学方面亦有如此独到之处,怪不得佛郎机等西番之火枪、火炮远胜我大明!”

    “盖因其追本溯源,精通化学之故~”

    “唉,中国落后了啊!”

    听闻此言,李致远极为欣慰,喜道:“玄著兄胸襟广阔,不拘于陈腐,李某佩服至极!”

    “不过我辈亦不可妄自菲薄,即使是此类实学,如今中西差距也并不明显,只要中国不闭关锁国、保守排外、妄自尊大,绝不会落后太远。”

    “若能收拾河山,迎头赶上,他日必能傲视寰宇!”

    张、毕二人皆点头称是,李致远又道:“刚才玄著兄问我可有明证,其实化学乃是一门实验之学,绝非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就能学好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