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0章 威震湘江(2 / 3)  明末之血色华夏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具体如何实现,则是诸多工匠的事情。

    他站在后世无数巨人的肩膀上,能提出大量超越这个时代的“创意”和“想法”,让工匠们按照他的设想理念来制造合适地产品,避免了“点错科技树”。

    而少走弯路,即是走了捷径。

    也不要低估了这个时代工匠们的技术和手艺,虽然没有自动化的机械、车床等工业时代的设备,任何产品的制造都基本靠人力。

    但有些工匠还真当得起“巧夺天工”的赞誉,造出的某些产品让李致远一个现代人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他们能造出堪比工业化时代的优良产品,只是效率极为底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好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不仅人力不值钱,连人命都不值钱,李致远作为战时巡抚,也能够集合足够多的人力,一定规模的生产并不成问题。

    当然,他也在尽量以机械代替人力,弄蒸汽机还不太现实,但是学习西方的经验,以水车作为动力代替部分人力还是可以的。

    例如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主要应用于火药捣磨,即以水车的动力传动捣磨机,将捣磨机下方的火药碾碎,制成更好的圆粒火药。

    相比国内的传统碾药木槽制成的火药,西方的这种机械造火药要优良的多。

    前不久,李致远即已命人改进制药坊,力图提高火药质量。

    这时,李致远接过士兵递来的一杆自生火铳,掂了掂轻重,颠过来倒过去地反复查看了一番才对毕安民问道:“这枪的技术规格如何?”

    李致远已经反复强调过标准化生产,严格制定火枪的技术规格,现在制造局也已经习惯这种方式,制造方式不再向以前那样粗放。

    毕安民忙从袖中拿出一张纸,略看了看,便道:“此枪全长五尺二分,重九斤五两一钱,口径六分四厘。”(注:明一木工尺合今31.1厘米,一尺等于十寸,一寸等于十分;明一斤合今596.8克,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

    “至于弹药,首先这火药是制药坊自己最新制成的上等火药,绝不像先前那些劣质货色,其次则采用咱们所制定的定装纸壳子弹,其中弹丸重八钱六分,每丸配火药五钱九……”

    其实李致远现在所测试的这批自生火铳相较之前明军通用的鸟铳也已经改进了许多,而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增大了原先的药室,这意味着可以填装更多火药,威力也将更大。

    原先典型的明军鸟铳装药仅为3钱,也就是仅仅11克左右的黑火药左右,这远远低于同时期倭国和西洋诸国的火枪。

    以这种威力的火枪去迎战关外的建虏,又怎么破得了对方的棉甲盾车呢?

    有鉴于此,按照李致远专克建虏骑兵盾甲的要求,制造局对新式自生火铳做了较大的改进。

    首先是药室足足增大了近一倍,与此同时,铳管等其他部件也要相应作出改进,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当然这造价也是大幅增长,研制及制造时间也有所延长,所以才拖到今天才给李致远验收。

    好在先前检测人员已经反复测试并督促工匠们改进过,现在不过是给李致远最后验收,若李致远觉得合适,即可以和鸟铳一起立即大规模生产。

    再加上李致远并不太懂具体的技术标准,是以他现在也不是很在意毕安民的汇报,不过是听听而已。

    听着听着,李致远忽地记起一事,随口问道:“之前我所说的游标卡尺,制造局可曾造出来,要是没那玩意,你们怎么测得精准?”

    毕安民闻言,忍不住一拍大腿,赞道:“说起这个我就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大哥你简直是天纵奇才啊!”

    “我们制造局上下那么多能工巧匠,但凡知道这事的,就没有不称赞李大哥是天才的!”

    在一旁观看试枪的张煌言也好奇道:“哦?李兄发明的这个‘游标卡尺’到底是何神物,竟让毕兄弟和一干巧匠也如此佩服?”

    只听毕安民吹嘘道:“李大哥所发明的‘游标卡尺’乃是一极其精密的测量工具,而且原理十分巧妙,我实在是不知道李大哥是怎么想出来的,他简直是再世鲁班!”

    见张煌言被吸引,于是毕安民继续道:“而且我听说虽然在新莽时期就有类似的铜卡尺,但却没有李大哥所设计的那堪称神来之笔的游标,是以测量精度远不如这‘游标卡尺’。”

    “张大哥,我现在这么说你肯定想象不到那‘游标卡尺’究竟有多神奇精妙,等回头我给你看看实物,再演示一番,你就明白了!”

    这可引起张煌言的好奇心了,正欲再问,不料李致远却“厚颜无耻”地大笑道:“哈哈,我可不敢和鲁班相提并论,不过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主意罢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暂且不说那游标卡尺了,咱们先来试试这新枪!”

    李致远拿好枪,又接过士兵递来的弹药,有些兴奋又有些期待地对毕安民道:“现在你做发令官,我来当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