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容斋续笔·卷四(1 / 2)  容斋随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周世宗

    【原文】

    周世宗英毅①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②,震慑夷夏③,可谓一时贤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没半岁④,国随以亡。固天方⑤授宋,使之驱除。然考⑥其行事,失于好杀,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⑦,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⑧,此其所短也。薛居正⑨《旧史》纪载翰林医官马道元进状,诉寿州界被贼杀其子,获正贼⑩见在宿州,本州不为勘断。帝大怒,遣窦仪乘驲往按之。及狱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仪奉辞之日,帝旨甚峻,故仪之用刑,伤于深刻,知州赵砺坐除名。此事本只马氏子一人遭杀,何至于族诛二十四家,其他可以类推矣。《太祖实录窦仪传》有此事,史臣但归咎于仪云。

    【注释】

    ①英毅:英明果决。

    ②威武之声:威望和雄强的名声。

    ③夷夏:四夷和华夏,意即整个中国。

    ④身没半岁:死后半年。身没,指身死。半岁,半年。

    ⑤天方:天意,上天。

    ⑥考:考察。

    ⑦小有不举:稍微有一点过错。

    ⑧开宥:开脱,宽容,原谅。

    ⑨薛居正:字子平,开封人,北宋大臣,少有大志,好学不倦。曾监修《五代史》,又名《梁唐晋汉周书》。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改作《旧势胜学五代史》,通称《旧五代史》。

    ⑩正贼:主犯。

    勘断:审查判断。

    坐:定罪。族:亲属,泛指同姓之亲。

    旨:旨意。

    坐除名:因此受牵连而丢掉官职。

    【译文】

    周世宗柴荣是个英明果敢的豪杰,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仅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威望和名声便震慑了整个中国,真可谓是一代贤能的君主,可是他却没活到40岁,死后不过半年,国家就随之灭亡了。这恐怕是天意属于宋,才让他为宋朝建国扫清了道路。但是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其失策的地方在于他的好杀,动用刑法太严,他手下的官员,稍有一点过错,往往要处以重刑杀掉。所以他虽具富有才干的声望和名声,而不知道宽容,这是他的短处。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记载有翰林院医官马道元曾进状子给世宗,诉说自己的儿子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境内被贼杀死,现主犯已存宿州(今安徽宿县)被捕,当地州官不认真断理此案。世宗大怒,派大臣窦仪乘驿站快马去处理此案。审理结果,牵连处死了24个人及其家属。这是因为窦仪奉命的时候,世宗的旨意十分严厉,所以窦仪用刑便过于深刻,知州赵砺亦因此被撤职。这件事本来只是马氏的一个儿子遭杀,怎能够连诛24家的族人呢?其他事也可类推了。《太祖实录窦仪传》都记载了这件事,但史官却把这件事的过错归罪到窦仪身上。

    郑权

    【原文】

    唐穆宗时,以工部尚书郑权为岭南节度使,卿大夫相率为诗送之①。韩文公作序,言:权功德可称道。家属百人,无数亩之宅,僦②屋以居,可谓贵而能贫,为仁者不富之效也③。《旧唐史》权传云:权在京师,以家人数多,奉入不足,求为镇④,有中人之助,南海多珍货,权颇积聚以遗之,大为朝士所嗤。又《薛廷老传》云:郑权因郑注得广州节度,权至镇,尽以公家珍宝赴京师,以酬恩地⑤。廷老以右拾遗上疏,请按⑥权罪,中人由是切齿⑦。然则其为人,乃贪邪之士尔!韩公以为仁者何邪?

    【注释】

    ①为诗送之:写诗为他送行。

    ②僦:租赁。

    ③效:仿效。

    ④求为镇:请求到地方镇上做地方官。

    ⑤恩地:唐以来对师门的称呼,此处指代郑注,因他帮郑权谋官,对郑权有恩。

    ⑥按:考察,探究。

    ⑦切齿:痛恨,咬牙切齿的样子。

    【译文】

    唐朝穆宗时,把工部尚书郑权外调到岭南任节度使,朝内百官先后写诗为他送行。韩愈作了一篇序说:权的功绩和道德可以称得上人的楷模,家属有100人,却没有一所几亩地大的住宅,只好租赁别人的房子居住,真可以说是身居显贵而又能过贫苦生活,这是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应该仿效的。《旧唐书郑权传》里说:郑权在京都时,因家里人口太多,薪俸不够家庭开支,求到地方上做地方长官,得到掌权太监们的帮助。南海地方有很多珍贵的出产,郑权到任后积累了不少送给太监们,这件事受到朝内官员们的耻笑。又有《薛廷老传》里说:郑权因有郑注的帮助才得到广州节度使的职务,权到任后,把官库里藏的珍宝统统运到京都,用以酬谢郑注。薛廷老当时担任右拾遗的官,因此上奏疏给皇帝,请把郑权治罪,为此宦官们非常痛恨廷老。根据这些记载,郑权是个贪婪的赃官,韩愈却又说他仁德,又是为什么呢?

    资治通鉴

    【原文】

    司马公修《资治通鉴》,辟范梦得为官属①,尝以手帖论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