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容斋续笔·卷十二(1 / 3)  容斋随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无用之用

    【原文】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①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幅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③,五声弗得不备④;水无当于五色⑤,五色弗得不章⑥。其理一也。今夫飞者以翼为用,絷⑦其足,则不能飞。走者以足为用,缚其手,则不能走。举场较艺⑧,所务者才也,而拙钝者亦为之用。战陈角胜⑨,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为之用。则有用、无用,若之何⑩而可分别哉?故为国者,其勿以无用待天之下士,则善矣!

    【注释】

    ①容足:立足之地。

    ②三十幅共一毂: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

    ③五声:宫、商、角、徵、羽。

    ④备:完备,完美。

    ⑤五色:青、黄、赤、白、黑。

    ⑥章:彰显。

    ⑦絷:捆绑。

    ⑧举场较艺:科举考场上较量技艺。

    ⑨战陈角胜: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战陈,通战阵,战场。

    ⑩若之何:怎么办,如何。

    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译文】

    庄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没有人知道无用的作用。又说:知道无用,然后才可以与你谈论有用。土地不是不广大啊,可是人所使用的地方只不过是立足之地而已。既然只有这一小块立足之地有用,那么,把此外无用的土地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这时人所站立的这一小块立足之地难道还有用处吗?由此看来,所谓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这种说法起源于《老子》一书中:三十根辐条集中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初学记》中说:鼓声虽然不在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之列,但是如果没有它,五声就不完美;水色虽然不在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之列,可是如果没有它,五色就难以明现。其道理是一样的。现在,那些会飞的动物是使用翅膀飞的,可是如果捆住它们的腿,它们就飞不起来。人们走路是用脚的,可是如果捆住双手,他们就跑不快。在科场上比试技艺,所注重的是真才实学,而才智平常的人也有用处。在战场上克敌制胜,需要的是勇力,而年老胆怯的人也有用处。如此,有用和无用,怎么能一概而分呢?所以,治国的人如果能不以无用来看待天下的士人,事情就好办了!

    唐制举科目

    【原文】

    唐世制举,科目猥多①,徒异其名尔②,其实与诸科等也。张九龄以道侔伊③、吕策高第,以《登科记》及《会要》考之,盖先天元年九月,明皇初即位,宣劳使所举诸科九人,经邦治国、材可经国、才堪刺史、贤良方正与此科各一人,藻思清华、兴化变俗科各二人。其道侔伊、吕策问殊平平④,但云:兴化致理,必俟得人⑤;求贤审官,莫先任举。欲远循汉、魏之规,复存州郡之选,虑⑥牧守⑦之明,不能必鉴。次及越骑佽飞,皆出畿甸,欲均井田于要服⑧,遵丘赋于革车,并安人重谷⑨,编户农桑之事,殊不及为天下国家之要道⑩。则其所以待伊、吕者亦狭矣。九龄于神龙二年中材堪经邦科,本传不书,计亦此类耳。

    【注释】

    ①科目猥多:开考的科目种类繁多。

    ②徒异其名尔:只不过名称不一样罢了。

    ③道侔伊:即伊尹。

    ④吕:吕尚,姜尚。殊平平:十分平常。

    ⑤得人:得到人才。

    ⑥虑:担心。

    ⑦牧守:州牧、郡守。

    ⑧畿甸:京城地区。欲均井田于要服:想要在全国平均井田制。

    ⑨安人重谷:安抚百姓,重视农桑。

    ⑩要道:要旨。

    计:估计。

    【译文】

    在唐代的科举中,临时开考的科目名目繁多,其实质与其他各科并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名相张九龄以道侔伊(指伊尹)、吕(指吕尚,也即姜尚)科高中,参阅《登科记》和《唐会要》可知,这大概是唐玄宗先天元年九月的事。当时,唐明皇刚即位,宣劳使所举诸科共取九人,其中经邦治国、材可经国、才堪刺史、贤良方正以及道侔伊、吕科等各一人,藻思清华、兴化变俗科各二人。实际上,道侔伊、吕科皇帝策问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平常,只是说:兴化治国,必须得到人才;求贤审官,莫先于任子、察举。要想远循汉、魏之制,恢复州、郡选拔官吏的做法,又恐怕州牧、郡守的能力无法明鉴一切。又说到越骑、佽飞等禁军,都出京师很远活动,准备在全国各主要地区平均井田,使兵农合一,以及安民重农、百姓农桑之事,根本称不上是治国平天下的要旨。由此看来,政府等待伊尹、姜尚这样的贤才去做的,也是很狭隘的。张九龄于唐中宗神龙二年考中材堪经邦科,而正史的本传中没有记载,估计也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