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容斋五笔·卷四(2 / 2)  容斋随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④饰诈钓名:生性狡诈,沽名钓誉。

    ⑤名教: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名称出现。

    ⑥未遑庠序之事: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事业。庠序,代指学校教育。

    ⑦刑名:刑律。

    ⑧详延天下多闻之士:广招天下博学多才之士入朝为官。

    ⑨举遗兴礼:举遗才,兴礼乐。

    ⑩治:研究、治学。

    靡然向风乡:蜂起响应。

    道之郁滞:学术荒废。郁滞,停滞不前。

    请著为令:请求用法令的形式将这些内容都确定下来。

    稽古礼文:稽古,考察古事;礼文,礼乐仪制。

    表章:同表彰。

    焕:光明。

    笃俗:笃正社会风气。

    【译文】

    谈论古人,就像汉代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对武帝则讽刺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致使人民生灵涂炭;对田蚡则诋毁他仗势骄傲,以外戚为相,杀窦婴、灌夫;对公孙弘则说他:生性狭隘,表面宽厚,内心促狭,矫饰沽名,为贤大夫所不赞成。然而在我看来,这君臣三位,实际上对名教都有大功。自秦始皇焚书坑儒,《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散缺,高帝建国初起,无暇顾及文化事业,惠帝高后时代,公卿都是些武官功臣,孝文帝好刑名之学,孝景帝不喜欢儒生。至于武帝,用田蚡为相,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学,招揽文学儒生上百人。武帝广招天下多才之士到朝廷,命令礼官鼓励儒学,讲论学术,兴礼乐,举遗才,作为天下的表率。公孙弘于是以治《春秋公羊传》而登上丞相的宝座,天下学士蜂起响应。公孙弘为学官,对于学术荒废感到痛心,请求皇上为博士官置弟子员,地方郡国有秀才异等要上报中央,并请求把这些内容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诗》、《书》、《易》、《礼》之学于是彬彬兴起,唐、虞、三代以来的典章制度得以传播下来。现在能够认识圣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全靠这些人的努力。史书记载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儒家《六经》,于是儒学焕然明白,已经不能把好处全部记述。然而武帝奢侈暴虐,的确给一代人带来灾难;田蚡、公孙弘的为人处世,得罪了社会舆论,但他们扶持圣教,则是万世之功。平帝元始年间的诏书,还能称赞公孙弘率领下属笃正风气,只是没说到这一点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