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七章 玛雅传说的渊源(1 / 2)  序摇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一九六三年,苏俄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破解了几个文字。苏俄数学研究所的斯尔?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电脑,利用庞大的资料文字(约十万字)成功的解读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书有月食、恒星的运行、结婚等记载;马德里的古文书中有农耕、狩猎和雕刻等记录;巴黎的古文书则记载历史的真相。基本的内容有宗教仪式、气象和农作物等。

    阿拉伯数字(包括“0”的概念)是阿拉伯人从印度传到欧洲的,古代欧洲没有如此简单的数字概念。希腊人擅长发明,但必须用字母来写数目;罗马人虽然会使用数字,但只能用图解方式以四个数字来代表。

    玛雅人使用一点、一横与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来表示数字。考古学家研究玛雅人的数字系统时,发现他们的数字表达与算盘的算珠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用三个符号:一点、一横、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就可以表示任何数字。类似的原理今天被应用在电脑的“二进位制”上。

    这种计数方法,使用于天文学的数字,在危地马拉的吉里瓜发现称为石标的雕刻石柱中,记载着九千万年、四亿年的数字。玛雅的历法非常复杂,有以260日为周期的卓金历、6个月为周期的太阴历、29日及30日为周期的太阴月历、365日为周期的太阳历等不同周期的不同历法。现代天文观测一年是365.2422天,而玛雅人已测出一年是365.2420天。

    玛雅人

    运算出来著名的金星公式:

    月球

    20x13=260260x2x73=37960

    太阳8x13=104104x5x73=37960

    金星

    5x13=6565x8x73=37960

    这些公式的意思是,每一种周期经过37960天后,便会相遇在一条直线上,根据玛雅人的神话传说,那时“神祇”就会到一处宁静的休息处所。

    金星历年是指金星环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玛雅人费了384年的观察期,算出584的金星历年(他们发现金星在八个地球年中刚好走了五圈,然后重复循环,便用5除8个地球年的天数——2920——得出584天),今日计算则为583.92天,误差率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钟。以如此高的精确度计算出金星历年,实在是不可思议。玛雅计日的单位出奇的大,考古学家已经知道的数值为:

    20金(kin)(天)=1乌纳(unial)(月)或20天

    18乌纳(unial)=1盾(tun)(年)或360天

    20盾(tun)=1卡盾(katun)或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baktun)或144000天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天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托盾或23040000000天

    为何要发展如此巨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单位大到即使是现代人也用不上。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如此巨大的数字只有天文学会用到。天文学家经常要用很大的数字单位表示星系间的距离,只有天文学的“天文数字”才会这么大。在玛雅历法中“卓金历”的历法,以一年为260天计算。奇怪的是在太阳系内却没有一个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

    依照这种历法,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在金星和地球之间。“卓金历”中的符号,表达玛雅人所描述的银河核心,与太极阴阳图非常相似。有玛雅学者认为,“卓金历”的历法记载了“银河季候”的运行规律,据“卓金历”所言:地球已处在“第五个太阳纪”,这是最后一个“太阳纪”。在银河季候的这一时期,太阳系正在经历一个历时5100多年的“大周期”。时间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

    在这个“大周期”中,地球以及太阳系正在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核心的银河射线。这束射线的横截面直径为5125地球年。换言之,地球通过这束射线需要5125年。玛雅人把这个“大周期”划分为1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化都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13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又划分为20个演化时期。每个时期历时20年。历法循环与中国的“天干”、“地支”十分相似。历法是循环不已的,不是像公元纪年直线似的没有终点。认为自创世以来,地球已经过四个太阳纪。

    当太阳系诸星体经历完这束银河射线的“大周期”之后,将会发生根本变化,玛雅人称之为“同化银河系”。从玛雅预言中的“大周期”的上看,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中,地球已进入“大周期”最后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