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张家三公子(2 / 3)  关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得不说,拨开历史的迷雾,真实的张华确实人如其名。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本郡大族范阳卢氏家主卢钦的赏识,由此开始声名鹊起。那卢钦身为大儒卢植之孙,在本朝爵拜大梁侯,对张华可谓有赏识提拔之恩。

    前年二月卢钦去世,也很让张华郁郁了一阵子。

    张华声名鹊起后,受到了同乡、当初曹睿时代的中书令刘放的赏识,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样一来,刘放便成了自己的姥爷。

    张华身为当朝中书令,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继承了刘放的政治遗产。

    刘放曾经深受曹丕的赏识,又是曹睿的心腹,在曹魏时代爵封方城侯。虽然在司马炎代魏之前去世,然而禅让这一改朝换代的大戏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方城侯案例降爵为方城伯,得以传递到大舅刘正的手中。

    在本家之中,他还有一个伯父,名叫张泰。只是仕途并不顺利,留在了范阳老家躬耕陇亩。

    这些就是他所了解的张家的人事状况。

    虽说如今的张华,身为中书令掌管着朝廷机密,同时也是司马炎的心腹,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张家却是实实在在的寒门!

    张家虽然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然而留侯的爵位在西汉也没保存多久,到了后代更是没落。在张华之前,最高不过张平的渔阳太守。

    世代两千石是世家阀门的基本标配,就比如出身泰山羊氏的羊祜,九世两千石。又如出身弘农杨氏的杨骏,自从东汉太尉杨震之后,不但在东汉时代四世三公,到如今更是六世两千石。

    只是在这一点上,张家便没有与泰山羊氏、弘农杨氏相提并论的资格,更不要说羊氏与杨氏不过是当朝二流阀门。

    与一流阀门的的颍川荀氏与琅琊王氏相比,张家更是相差甚远。

    张家的“寒”不但体现在宦微上,更是体现在族小上。试观各个世家豪门,哪个不是枝繁叶茂,子孙众多?

    就拿颍川荀氏来说,作为一代大儒荀卿的后代,到了家族开基祖荀淑时,已是子孙满堂。

    且不说其兄分支下有曹操谋主荀攸这般人物。只说其本身,八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颍川荀氏自此分为八房,子孙之中人才辈出。二房中出了国士无双的荀彧,其子荀顗(yǐ)更是本朝的开国功臣,爵封临淮郡公。而六房之中,如今也出了济北郡侯荀勖,当下为中书监,与父亲张华一起执掌中书省事。

    荀氏之族,公侯遍地,累世衣冠,世代簪缨,岂是说笑?

    而张家呢?伯父张泰有个儿子张景后,大哥张祎有个儿子张舆,三代之上的从兄弟几乎没有。下一代又都年纪幼小。可以说,只要一个政治波澜,就可能将张家从世上清除。

    别的不说,只说当下的伐吴之役,若非父亲张华揣摩到了皇帝司马炎的心思,更是顺天应人得以推动天下大势,否则早已经被各大世家联手挤出朝堂。

    即便如此,亦是差一点在这场风波中被无情剔除。

    父亲几个月来,每日里都是忙到深夜。前几个月甚至有风声传出,说是父亲张华误国误民,只有推出闹市斩首,方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自从黄巾之乱开始,这天下已经动乱了百年。蜀汉虽然已经灭亡数十年,东吴仍然拥兵数十万虎视江淮。更何况凉州鲜卑秃发部的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十年来连折了一任秦州刺史、三任凉州刺史,关陇震动,一个不小心这天下便是倾覆的结局。

    除此之外,作为政治盟友的羊祜已经于前年去世。这种情况下,父亲在朝堂上推动伐吴之役,压力可想而知。

    还好,这一惊天赌局,父亲终归还是赌赢了。

    他一方面揣测到当今皇帝司马炎急需不世之功为自己增加筹码,另一方面探测到东吴皇帝孙皓已是人心尽失。地方上更有杜预、王濬等人为奥援,只是四个月,便攻破建邺,将战乱百年的神州重归于一统。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后世之时,张韬尝读到唐人刘禹锡所作的《西塞山怀古》,只觉得一片悲凉沉郁扑面而来。而如今,他却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了解了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辛秘。

    就比如今日,便是东吴皇帝孙皓以及众多降臣进京的日子,皇帝司马炎要在东阳门外进行纳俘仪式。这一消息,他是从家人的反常举动中反复推敲而推知的。骑在墙头上,更是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等朝东阳门外涌去。

    所以他很想去看看。

    只是很可惜,作为张府的公子,身边下人成群,如今更是只有五岁,注定他无法走出府门。

    张韬有些意兴阑珊,穿越成为张府的公子,总比死在荒郊野外要好。可是自己的前世,终归还是回不去了。

    看向墙角下诚惶诚恐的仆人张孟,他悠悠道:“孟叔,今日无论如何,我都要出去看一看。”

    说完之后,他倚着墙外的槐树溜下了墙头,只留下一脸震惊的张孟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