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再鸣倾城(下)(1 / 2)  关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十二人中,如今只剩下鲁郡公贾充、高平郡公陈骞、济北郡侯荀勖以及甾阳郡公卫瓘四人,其余诸人悉数去世。

    高平郡公陈骞已八十高龄,致仕在家安享晚年;鲁公贾充身为伐吴大都督,又是当朝太尉、皇室姻亲,可谓富贵已极;而济北郡侯荀勖与甾阳郡公卫瓘,一个执掌中书监、一个执掌尚书省,乃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几个权臣之一。

    重九登高,洛阳城内莫过于凌云台。

    卫瓘一大早即入宫陪伴司马炎游览华林苑,同在的还有太尉贾充。而后司马炎在凌云台设宴,一时之间君臣相得其乐融融。

    三人俱是饱学之士,就拿皇帝司马炎来说,司马氏本身就是儒学世家,可谓是家学渊博。加上从小受到的都是贵族化的精英教育,学问自然不低。

    而贾充在泰始年间与羊祜、杜预一起编纂《晋律》,亦深得与民休养的主旨。

    至于卫瓘,河东卫氏诗书传家,卫瓘号称书画双绝,在书法一道,当世少有人及。

    登高远望,免不了赋诗唱和。如今雍凉、江左悉数平定,天下混一,百姓安居乐业。回忆昔日创业之艰,亦免不了一番唏嘘。

    眼前这两位老臣,贾充弑杀高贵乡公曹髦,戳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为司马昭的上位扫平了最大的障碍。

    卫瓘双杀钟会与邓艾,在平灭西蜀之后,化被动为主动,让司马昭封王加九锡成不可阻挡之势。

    可以说,在大晋建立的过程中,这两人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酒过三巡,司马炎看着卫瓘,不由笑道:“闻卿有子正当年,朕欲与爱卿结个亲家,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卫瓘闻言,手中酒樽一抖,差点将美酒洒落于地。他放下酒樽急忙离席,匍匐于地道:“老臣深感陛下厚爱,只是家门微贱,不敢与天家联姻。”

    司马炎虚扶一记:“爱卿何须如此,快快请起!朕闻卿三子卫宣尚未婚配,朕的繁吕公主亦年已及笄,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吧。”

    卫瓘张口结舌,想要推辞,见到司马炎兴致正高,也只好作罢。他站起身来,又施了一礼,随后退入席中。

    贾充见状,知道这是皇帝想要重用卫瓘了。可笑荀勖与张华相争,倒让卫瓘这个渔翁占了便宜。

    他不得不感叹,陛下的平衡之术,亦愈发运用的纯熟了。眼前的皇帝,羽翼已成,再不是当初需要他扶持的淳朴稚子。

    君臣三人一边宴饮,一边闲聊着风俗民情,历朝治政得失以及洛中奇闻异谈。

    司马炎道:“卫氏家风严谨,子弟俊逸,朕亦极为艳羡。正因为如此,方才想与爱卿结为亲家。朕一向将繁吕视为掌上明珠,以后嫁入卫府,希望爱卿善待之。”

    “老臣必定不会让公主受半点委屈!”

    卫瓘知道这门婚事已推辞不掉,更明白当今皇帝这样做的目的。

    长久以来,贾充与荀勖、冯紞一党,而任恺、庾纯、张华、和峤等人则相互声援。如今张华因灭吴之勋,朝野上下大多支持张华出面主持朝政,陛下决断不下,便推自己出来分散双方火力。

    他叹了一口气,虽说自己亦期望能够开府治事、执掌朝政,然而却不希望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说张华不得开府乃是由于威望尚不足以压制正反双方,那么自己被推上前台就纯粹是一件摆设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让正反双方的怒火都喷在自己身上。

    更何况如今陛下为了制衡功勋元老,已扶持国舅杨骏走上前台。伐吴之役让杨济出任副都督,便是最明显的信号。

    功臣世家、宗室诸王与外戚之间,陛下最信任的必然是外戚。

    之前最信任贾充,也是由于其女乃当今太子妃。加上他本身的功业所建立的威望,足以弥合朝堂明面上的纷争。

    然而贾充在伐吴过程中一直反对伐吴,已大失朝野所望。其长女又是齐王妃,无论将来是太子上位还是齐王上位,对他来说并无不同。

    在齐王还因故滞留京师期间,陛下不可能赋予他太大的权柄。当初大赏群臣,陛下收回其开府治事的特权便是明证。

    想到这里,卫瓘想要陈说利害。最主要的是,以当前的朝望来说,张华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看了看司马炎,又看了看贾充,他还是将话咽了下去。

    木已成舟,说又何用?

    他有心想将话题转移到张华身上,以便提醒陛下莫忘了还有此人足以担当治国之重,便道:“说到子弟俊逸,陛下知张茂先之幼子乎?”

    “朕怎会不记得,传闻此子入学馆三日便可背诵《急就篇》,以区区五岁之龄完成此成就,足以骇人听闻。让朕免不了对太子也多了几分期待。”

    司马炎放下酒樽,看向卫瓘道:“莫非此子又有惊人之举?”

    “可不是嘛!臣有幼子名岳,比此子略大了几岁,近几日与蒙童玩耍,却传说此子入学馆三个月,便将蒙学五篇倒背如流。以此观之,此子之才智,并不逊于张茂先,张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