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清流(2 / 2)  关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回去,而是给予他一个“孝”的谥号。

    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这个谥号实在算不上美谥,但也基本涵盖了何曾的一生。

    因为这件事情,秦秀可以说在朝廷中一炮而红。他不但看不惯何曾,也看不惯当初弑君的贾充,当初二王争功时,他也是旗帜鲜明地站在王濬一边。总而言之,这个人把礼教学到了骨子里了,但凡遇到不平之事,总是忍不住仗义执言。

    太常寺有如此干将,郑默在朝廷里话语权也很足,所以平时对秦秀分外看重。秦秀的意见,他也一向很重视。

    感受到众人探寻过来的目光,秦秀苦笑道:“各位何必看着在下,秀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心劝谏’四个字罢了。”

    众人闻言,知道“尽心劝谏”已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极限。剩下的,就要看时势是否站在齐王一边。然而如今洛中诸王尽已就藩,只剩下一个齐王孤掌难鸣,哪怕有他们这群人摇旗呐喊,也未必能够改变什么。

    曹志从悲愤中回过神来,看到众人如丧考妣的样子,却是道:“想要齐王留在京师,为今之计只有从太子身上下手,只要能够证明太子无法处理政事,然后上书陛下让齐王行周公之事,则齐王留在京师便水到渠成。”

    郑默抬起头,见到曹志一边饮酒一边看着满池荷花,不由赞叹道:“甄城公不愧陈思王之后,我等受教。”

    随着齐王去除丧服,整个朝政如同石子入湖开始惊起阵阵波澜。

    ——〇〇〇——

    张韬得到二哥提醒,当下也便上了心,回想这几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不仅将朝政当前的形势捋了捋。

    当初司马家族为了巩固政权,采用《周礼》进行复古,建五等爵制以回馈功臣勋贵,也借此大封宗室。那个时候,司马家族的人,基本有些功劳的都会被封为诸侯王。

    随着政权的稳定,司马炎开始暗中削弱支系较远的诸侯王给大宗带来的压力。

    四年前,也就是咸宁三年的时候,鉴于自己生病期间朝臣差点让齐王上位的教训,司马炎采用荀勖与冯紞的建议,让诸王就藩。

    建国时期所封的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中,没有一个王是他的儿子。所以到了这一年,他便做出规定,以后非皇子不得封王。而他的儿子,哪怕尚在襁褓之中也纷纷封了王。

    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打压旁支,提高大宗的影响力。

    虽然很多人都以为齐王还有上位的希望,但在他看来齐王就藩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很可惜,貌似父亲对齐王留在京师还抱有执念。

    朝廷百官之中,有人希望兄死弟及,有人希望父死子继。但是父亲则是希望齐王能够留在京师辅佐太子的第三种人。若是太子愚鲁不可辅,齐王取而代之他也不会反对。

    父亲虽然是司马炎的心腹,按理说应该如同荀勖冯紞一般,以司马炎的意志为意志,但以他看来,父亲更看重江山的稳定。

    这种执念,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只希望,在齐王就藩这件事情上,父亲千万不要被波及。

    至于裴浚的死,暂时只能静观其变。毕竟当初一起参加宴会的六七个人,只有裴浚死了。真要是被人诬告,他也有话说。

    “鹊桥仙”建立之初,他几乎事必躬亲。到如今已经逐渐放手,开始对酒楼查漏补缺,不断从细节去完善。日常中,已把重点转向了学习。

    这是一个崇尚神童的时代,纵观后汉以来历史,几乎每个大家族的崛起过程中,都会有不世出的天才出现。

    便如当初的袁安,一手建立起汝南袁氏,直到五世后的袁绍袁术,尚受其遗泽。

    又如颍川陈氏的陈寔、颍川钟氏的钟繇、颍川荀氏的荀淑,都是家族崛起的决定性人物。

    而每个人天才儿童,从小所受到的赞誉都非常人能及,六岁称象的曹冲、七岁让梨的孔融、八岁通《诗》的钟会,九岁明《老子》的王弼……这些人从小在别人恭维的目光中长大,所得到的关注度自然也远超于常人。

    对于范阳张家来说,父亲张华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从一介寒门一跃而进入中枢。但哪怕以父亲的聪明,也以晚达为憾。这也是当初父亲写作《鹪鹩赋》的原因。

    说是晚达,父亲当时也不过是二哥如今的年纪罢了。以此观之,可以窥当代崇尚神童风气之一斑。

    尤其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聪明程度甚至超出了成人。

    但是他能感觉的到,父亲对他的态度是复杂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