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枷锁与传承(2 / 2)  关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衫华贵,必是出身富贵之家。若是有他相助,缉捕王弥无疑事半功倍——”

    然而说到半晌,却觉得空气有些冷清,回头看时,太史翼早已走得远了。姜钟不由苦笑地摇了摇头:这个太史大哥,脾气当真是又臭又硬,连一丝人情也不想欠别人的。

    在这一瞬间,他突然觉得眼角有些湿润。看着那道决绝的背影,咬了咬牙,快速地跟了上去。

    —————〇〇〇—————

    “阿嚏——”

    张韬坐在马车中打了一个喷嚏。他揉了揉鼻子,看向晴朗的天空,忍不住疑惑道:“这是谁在念叨我呢?”

    虞圆睁大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不由轻笑道:“小公子,侬莫不是感染了风寒。”

    “公子我这么壮,怎么可能感染风寒。”张韬故意板着脸,一副严肃的样子。看到虞圆有些惊恐,终于连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虽然最近齐王复出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但是对他来说,重点还是在“鹊桥仙”上。

    自从那日掌柜唐愚知道算盘的用法,每日里都将账目算上数十遍。没有其他原因,单纯是因为想熟练算盘的用法。

    过后不久,他制作算盘的事情也传到了父亲的耳中,又被父亲叫过去语重心长地叮嘱了一遍,说的无非是勤学苦读莫要荒废光阴。在检查他最近学习进度的同时,又给他加了些作业。

    如今的他,至少在模仿钟繇的行书上已经可以写的有模有样。

    按照父亲的说法,蒙学的书不过是入门。既然《汉三苍》、《凡将篇》与《急就篇》已经熟练,那就该在培养书写的同时,在“经”与“史”两方面选择一个进行深造。【注:后世“经、史、子、集”的书籍四分法就是发轫于郑默的《魏中经簿》,荀勖续之以《晋中经簿》,采用“甲乙丙丁”的分类方法,经后世学者累积,渐成。】

    当然,哪怕父亲再博学,主修还是儒家经典。哪怕经学再衰落,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还是仕子们学习中避不过去的学术重点。尤其是经学中的“王学”,更是官方指定的学术正统。

    所谓“王学”,便是王朗、王肃一脉的学说。东海王氏之所以能够显赫,并不仅仅是由于王肃之女王元姬嫁于文帝司马昭的缘故,还因为王氏数代在经学上的造诣。

    王肃传承家学,又师从“荆州学派”的大儒宋忠,最终遍注诸经,完成了对郑玄的颠覆与超越,成为学术界一代巨擘。

    当然,无论是王肃还是郑玄,都属于古文学派。哪怕郑玄从马融的“马学”中脱离出来,综合今古,学术重点还是在古文经上。

    不过在二人之前,经学大多都是各家家学。前汉时期独尊今文经,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到了后汉初期,逐步演化为五经十四家。

    比如说为《易经》作注的有无数人,最终被采纳为“官学”的只有四家、分别为施、孟、梁邱、京氏。

    除了《易经》之外,《尚书》、《诗》、《礼》、《春秋公羊》等其余四经也均有朝廷规定的官学。也就是说,只有被设立为五经博士的“官学”,才有资格在太学招收学徒。

    也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师法”与“家法”。而每一家都有其固有的辉煌。

    举几个例子,两汉之交,汝南袁良研习《孟氏易》,而后传于袁安,从此成为家学,开启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辉煌历程。而杨震主修《欧阳尚书》,将之定位家学,才重新将弘农杨氏重新推向辉煌。

    如此等等,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学。师生传授之际,要遵守一定的师生关系,不能混乱。这叫作“守师法”和“守家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