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现状(上)(2 / 2)  关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释一下糊弄过去,看着张华满脸期许的神情,只得气馁道:“孩儿才疏学浅,完全不知题中主旨何在。”

    “无妨,一年来你虽然于蒙学中小有成就,毕竟未能深造。接下来可让你二兄授你《春秋》之学。”张华不置可否,鼓励道:“继续看下去便是,若是不会,告诉为父哪里不会。”

    张韬听到这里,不由长舒了一口气,知道父亲有心指点自己,当下便卸了压力看起第二题来。不过遗憾的是,第二题他仍然不会。

    “汉宣中兴,丙、魏为相,后之人言为相之贤者必稽焉……”

    丙吉与魏相二人生平,他在前世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毕竟汉宣帝刘病已算是前汉皇帝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在汉武帝刘彻透支国力的情况下,经过他的励精图治,又开创了一个中兴。而丙吉与魏相二人算是汉宣帝一辈子最大的贵人。

    当初戾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杀,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己便被收系在牢狱之中。若没有丙吉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活下去的可能。魏相作为丙吉的好友,在汉宣帝即位后,又成为铲除霍光家族的最大助力。

    反复将第二题看了数遍,张韬已经基本有了答案。

    王朝之中,功莫大于救驾,更何况像丙吉这样从小看护着汉宣帝的?而魏相帮助刘病己铲除霍光家族,无异于再造社稷。所以这二人哪怕在做丞相的过程中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也足以让他们名列麒麟阁。

    可是这些话他不能在父亲面前说。一来没法交代为何对二人这般熟悉,二来他也早存了心思,对司马家并无归属感。若是这般回答,无异于在父亲面前向司马家宣誓效忠,相当于给自己带了一层镣铐,未来行事过程中免不了处处受制。

    所以他亦只能故意装作不会。

    看完第三题,不知为何,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当初在济阴与卞粱的一番交谈。

    当时他与卞粱秉烛夜谈,说到了胡夷之患,并且答应卞粱,若是有机会自己一定会向父亲提起。此时见到题中所含深意,思索了半晌道:“孩儿观题中主旨,似乎想要采用妥靖的手段?”

    张华双目微闪,轻笑道:“莫非你有不同看法?”

    “孩儿确实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请大人指正。”

    “但说无妨。”

    “自光合七年(184年)黄巾贼于冀州爆发,到去年(280年)孙皓泥头入洛,天下战乱了九十六年。在籍人口由汉末六千余万下降到如今的一千余万。”

    “据孩儿所知,南匈奴迁居晋阳上党之间已有数百年。当初为了对抗蜀汉,又将陇西羌氐以及卢水胡数十万人口迁入关中。而东胡各部中,乌桓虽然已不成气候,鲜卑各部却日渐壮大,长此以往,辽东辽西等地将不复我大晋所有。”

    “所以孩儿认为,若是祸患注定不可避免,那么不如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的话,一旦天下有事,羌氐起于关陇,匈奴乱于幽并,鲜卑乱于燕代,而江左人心尚未稳固,蜀中又有天险之称,中原百姓将归于何处?”

    张韬看着张华的眼睛,缓缓将挤压在心中的话说了出来。当他说完的那一刻,只感觉无比的轻松。这件事情就像一颗巨石一般压在他的心头,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将这块石头搬开,事到如今终于让他找到了机会。

    张华似乎没料到幼子能有这一番长篇大论,尚自沉浸在震惊之中。他皱着眉头一脸郑重道:“阿韬,是谁教你说这番话?你大兄还是何人?莫要告诉我为父这是你自己所想。”

    “确实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张韬有点琢磨不准父亲的真实态度,为了能够说服父亲,他也只能强捏着鼻子强撑到底。

    “此非汝能所知,军国大事岂是儿戏。”张华盯着幼子的双眼,于看到了一片赤诚,也看到了几丝惊慌。

    “终归还是个孩子啊!”他在内心叹息了一声,不由抚摸着张韬头顶,悠悠道:“大晋自咸熙二年改元泰始,开肇立极,到如今十有六年。你可知这十六年中国库积蓄几何?”

    “还请大人赐教!”

    “我大晋承魏之余韵,又占据中原富庶之地。按理说不该有匮乏之虑。只是开国时为收买人心,陛下大肆封赏,已将先魏之积蓄消耗十之六七。也亏羊叔子坐镇荆州十多年来与江左对峙,中原方才有发展之机。只是——”

    张华长吁一口气:“秃发树机能作乱扬州,时间长达十年。前后耗费粮草无数,以至于马孝兴平定凉州后,朝廷居然连基本的赏赐都给不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