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二章孟子帝王心术(2 / 4)  嫡妻崛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石勒看向石闵“最近我在研究帝王之术,这御民还是圣贤说的对。”

    石勒走向军营,在案桌前挥毫写道:《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石勒眯起眼睛,喃喃自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石勒执笔又写道: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 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石勒皱起眉头,自言自语道: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石勒想了想继续在纸上写道: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石勒皱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石勒挑眉看向石闵,淡淡说道:“我后赵得广开言路,广纳贤才才是。”

    石勒坐在军营中颁布了使后赵强盛的政令:

    1.与公卿百寮,每岁推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等各一人,所考试的答策为上第者拜官为议郎,中第者为中郎,下第者为郎中。并令“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

    2.设立太学,以明经善书的官吏作文学掾,选部下子弟三百人接受教育。在襄国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间小学。

    3.命支雄和王阳为门臣祭酒,专掌胡人诉讼,命张离、刘谟等人为门生主书,专掌胡人出入,且禁制胡人欺侮汉人,以胡人为国人。另又迁徙三百家士族到襄国,置崇仁里让他们聚居,又置公族大夫统领,实行胡汉分治。

    4.行考试机制,初建五品,由张宾领选举事。后又定九品,命左右执法郎典定士族,并且副任选举职能。又令僚佐及州郡每年都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后来更以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考试经的制度。

    石闵看着石勒挥毫而就,这孔孟之道最是深奥,身为羯族之王的石勒,自小一个奴隶出身竟然可以领会到孔孟的精髓,实属难得。

    这天时地利人和,讲究的不止是帝王在称王的时机,选择共谋大事的人和起势的地域更重要的是在诉说帝王武夺天下,文安国邦的根本。

    这文安国邦的根本,比武夺天下更细致,几乎是真对每一件事情来讲。它讲究的是帝王在处理和平衡每一件大事之时,选择出手的时机,选择处理的两派阵营之人,选择盖棺定论的地域或火候。

    自古以来,帝王武夺天下容易,文安国邦却很难。因为人和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正如自己的义父石虎,虽然武将,但却是动摇了石弘继位的基石,让伯父石勒为之震动。满朝文武畏惧义父的军权,能帮石弘的少之又少,真正是人和偏颇的时候。

    孟子说人和最重要想必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孟子的说法终究还是太理想化了,这城不需要多高,这池不需要多深,矛不需要多么锋利,盾也不需要多么坚固,军粮也不需要多么多,只要人和终能胜利。

    可是,这种胜利,孟子没有说,是需要人命堆上去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是死亡线上挣扎几番换来的。

    可是,这种胜利,孟子没有说,是需要时间退出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