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六章 强大的诺曼援军(感谢各位的推荐收藏,还有所提的意见)(3 / 4)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链板甲,是一种胸腹等要害处覆坚固板甲,而四肢关节处覆柔软链甲的甲胄,这种盔甲既提高了防御,也没有降低多少战士的灵活性,是一种非常好的铠甲,它在防御力上能与汉军的玄铁甲相比,但在灵活度上却是只比锁子甲差一点点。

    准备如此良好,穿戴如此好甲胄的东方诺曼骑士,是肯定要比他们那些在欧洲的同伴强大的。

    兵种名称:阿羯骑兵(四级兵)。

    武艺:11。

    强掷:7。

    控弦:18。

    耐力:11。

    健步::5。

    马术::9。

    骑射::12。

    武器熟练度。

    单手武器:250。

    双手武器:110。

    长杆武器:280。

    弓箭:390。

    弩:100。

    投掷武器:250。

    介绍:阿羯人虽然现在生活在中亚地区,但他们最早却是东胡部落,生活繁衍在整个亚欧大陆的最东端,在匈奴兴起征服东胡后,阿羯人成为匈奴族的战奴,所谓战奴,原本是炮灰之意,就是在匈奴族与敌交战前,排在最前列冲锋陷阵,抵挡箭矢,消耗敌人体力的部队。

    在那时成为匈奴人战奴的东胡部落很多,但奇迹的是,只有阿羯部落最后生存下来,而且经过一场场血腥战斗后,阿羯部也是发生蜕变,从当初在栗末水流域无忧无虑放牧游猎的小部落,逐渐成长为一个强悍嗜血的凶蛮部族。

    正好在那时,匈奴帝国内部发生一场因为争夺匈奴单于之位而爆发的内乱,阿羯人在这场绵延二十多年的内乱中,并无做出过任何壮举,但等内乱平息后,新的匈奴单于继位后,不再信任挑起内乱的与他有血缘的那些亲属部落,反而是开始重用像阿羯人那样,原本在匈奴帝国内中地位极低,还是奴隶身份的部族,阿羯人开始摆脱奴隶身份,得到长足发展。

    但很快,匈奴帝国就与大汉帝国的全面战争爆发,已经蜕变的阿羯人骁勇,为匈奴帝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也因为杀戮汉军和汉民太多,从此与大汉帝国解下血海深仇,所以在大汉帝国取得汉匈大战的最后胜利,其他匈奴从属部族,甚至是匈奴人本身都投靠了大汉帝国,但唯有曾经虐杀汉军战俘,屠过汉地城池的阿羯人无法投向大汉帝国。

    匈奴帝国分崩离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阿羯人为躲避汉人的追讨,只能是在苦寒的漠北之地游牧,随后在东方又一个游牧民族鲜卑族崛起,阿羯人立即就是投向与他们一同出东胡系的鲜卑部,甘当鲜卑部的鹰犬,充当鲜卑人入侵汉地的急先锋,一路烧杀抢掠,让他们与汉帝国结下的仇恨更深。

    胡虏无百年之运,鲜卑兴起一阵后,很快便被汉帝国击败瓦解,阿羯人又马上成了无根之萍,只能在茫茫草原上东躲西藏,防备汉军的报复,随后北亚草原上又是兴起数个强盛的游牧部落,阿羯人为自保都是一一投靠,但那些游牧部落最后都是在与汉帝国的斗争中失败,阿羯人一直在悲惨的失败,直到突厥人兴起,阿羯人才终于可以暂时摆脱大汉帝国这个噩梦。

    因为阿羯人成为了突厥可汗独领的宫帐部落,而且被从贫瘠的漠北迁徙到富庶的中亚地区,但随着突厥汗国的分崩离析,和重新复兴的大汉帝国军队重新进入中亚地区,重建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阿羯人的在中亚作威作福的好日子立即到头。

    为躲避汉军,阿羯人拼命的往西面迁徙,最后在里海南岸定居,忍气吞声的生存,又过了两三百年后,随着第十一次东征十字军的到来,阿羯人终于是找到了与他们臭味相投的最后主子诺曼人。

    阿羯部落即便最鼎盛时期,也是一个只有两三万邑落的小部落,能够作战的男丁剔除老弱后,至多四五千人,但阿羯男子个个都是骁勇绝伦的精悍骑士,尤其盛产精锐骑射手,不知因为是基因遗传,还是拥有隐秘的别人不知道的特殊训练手法,阿羯部产出射雕者的比例是诸草原部落中最高的。

    阿羯轻骑是最精锐的弓骑,在中亚凶名在外,它们能在飞驰的奔马上,娴熟使用各种如奔射,侧身射和曼古歹射箭术的骑射之法,而且箭无虚发。

    阿羯轻骑在中亚最经典的一战,就是当初在未归附诺曼人前,受里海南部一位波斯王公雇佣,奉命抵挡十字军,在对阵两千伦巴蒂重装骑士时,阿羯轻骑仅凭手中的骑弓,还有他们百步穿杨的箭术,将两千名伦巴蒂重装骑士击溃,有超过一千四百名伦巴蒂重装骑士惨死在阿羯人的弓箭下,等十字军后续援军赶到收尸时,惊讶的发现那些战死的伦巴蒂重装骑士,统统只有两个地方中箭,那就是没有金属甲胄保护的面门和咽喉,阿羯人的骑射之精准,让人不寒而栗,其它弓骑部队称其箭无虚发,是恭维,但这样称呼阿羯骑射手们,就不是虚伪的褒奖了,而只是实事求是的道出了事实。

    现在阿羯轻骑的装备,与这时代的其它专业弓骑差不多,都是骑着速度极快,易于操控的战马,装备圆盾、弯刀、长矛,穿着比较轻便的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