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忧心殷殷(1 / 2)  郑王天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与中原各国相比,苏子国的封君体系很乱。

    乱到什么程度,占领一乡的贵族就敢以卿大夫自居,堂而皇之的进行再分封。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乱象,原因有两个。

    其一,苏子国灭,苏子国之地先入周后入郑,然而无论是周还是郑都未真正的统治过这片土地,更谈不上重新确立秩序。

    秩序一乱,占山为王的事怎能避免。

    其二,则在于原有的封君为了拉拢其他贵族,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不得不抬高原来贵族的地位,例如欑茅邑,层层分封,俨然如同一独立的小国。

    温邑自然也是如此,而且由于温邑原本是苏子国国都,情况较之其他几邑,更显复杂。

    首先,苏子国灭,原来在温邑中辅政的大臣哪去了?

    有的选择出奔他国,有的自然就留在了温邑之中。

    留在温邑中的辅政大臣,基本上都是世居于温邑,在苏子国中央担任职位的官吏。

    这些人在苏子国灭之后,利用自己原先的影响力,纷纷划地而治。

    由于温邑属苏子国都,原本并没有所谓的封君,所以这些划地而治的贵族互不统属,谁也不为谁承担责任和义务。

    他们只为自己的家族生存负责。

    所以,这种据一乡之地就敢自称大夫的事情太正常了。

    而苏子上父应该算是温邑内最大的封君了,虽然这个封君并不副实,更没有得到周或者郑,任何一方的承认。

    但,事实就是如此。

    苏子上父之所以能坐上城守的位置,一来家族势力大,二来各个家族之间存在矛盾,三来苏子上父是苏子一脉旁支,且又以苏子为号召,国人普遍支持,四来则是各家族团结一致抵御来自外部的威胁,符合各家族的共同利益。

    所以,苏子上父才能成功上位。

    但,现在这种情况却出现了变化。

    温邑已被郑军占领,苏子上父已是郑人砧板上的肉。

    在这种形势之下,各家族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各家族共同的诉求。

    郑人占领温邑已是事实,那么,反抗,誓与温邑共存亡,不存在的!

    家族的利益才是最大的!自古家国一体不假,但是,家在国前。

    温邑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温邑了,有骨气的士大夫不忍见故国祭祀不存,早早的就已经出奔到他国去了。

    留下来的自然都是些蝇营狗苟之辈,朝周暮郑,献上膝盖,对他们来说,家常便饭而已。

    若非如此,他们这些家族又怎么可能在周、郑、赤狄三方势力之间存在这么久,并且一度成为郑国的心腹之患。

    此时,温邑唐氏一族家主书房中,围坐着几人。

    若是苏子上父在此,定会感到惊讶。

    原因很简单,这几人都是温邑中实力较强的几家家主,平常并不睦,全是靠他居中调解才能保持表面上的和气。

    而现在,他们却聚拢在一起,这怎么能让人不惊讶。

    “诸君,吾闻苏子为郑所虏,温亦入郑囊中,吾与诸君之家,存亡即在旦夕之间,为之奈何?”

    率先开口的正是唐氏一族的家主唐虞稷。

    唐氏一族是温邑中仅次于苏子上父一族的大族。

    其家族据说为陶唐氏之后,迁于唐,夏商两代世为唐侯,周武王时,唐侯作乱,后被成王所灭。

    唐氏大部分迁往杜国,只余一小部分仍居唐。

    而唐虞稷的家族就是仍居于唐的那一小部分,世仕于晋。

    后来,晋文侯叔殇叔篡位,其家族为免波及才举族迁到成周王畿内的苏子国,仕于苏子。

    却没想到,不过十余年,不仅周王室为夷狄所侵,被迫东迁,而且苏子国亦被赤狄趁机灭掉。

    往事说来唏嘘啊!

    “吾子(尊称,您的意思)毋忧,郑虽入温,必无害矣!”一人道。

    其他人闻言,纷纷请教道:“何以见得?”

    那人对其他人拱拱手,反问道:“郑虽掳苏子,然可曾夜袭诸君之家?”

    “大夫此言谬矣!郑虽未袭,然非无袭也!”又有一人跳出来道。

    “大夫之见浅识卑可知矣!”

    听到这句讽刺,刚刚那人受不了,正欲发怒。

    唐虞稷出来立刻出来打圆场,他找这些人过来是商议对策的,不是内斗。

    打完圆场,唐虞稷接着道:“请大夫赐教!”

    “郑卒数倍于温,取温后亦有余力再伐我,然其未也!”

    “且郑若欲袭我,灭我之家,吾等何有今日私通款情之暇?”

    这些话虽然仍有些漏洞,但是说的确实有些道理。

    郑人昨晚没有攻打他们,今天又不禁止他们这些人私下交流串联,意思不就很明白了吗?

    渣渣们还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