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早朝前夕(3 / 4)  大明官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位,儿臣专心作战,没有任何杂念,但儿臣诱敌深入之计有伤天和,也请父皇责罚。”

    朱棣也有了腹策,这件事就算和父皇私下谈,他也绝不能承认,如果韩淡定之事被揭穿,他会象晋王一样,把责任推给下属。

    朱元璋看了他半天,脸色阴晴不定,过了片刻他才缓缓道:“你报告中提到的李维正就是太子派的追信人,既然你肯为他请功,那就说明你和此案没有关系,这个李维正也否认了你参与夺信,既然如此,朕就相信你一次,至于诱敌深入之事,乃兵家之计,朕不怪你,但以后也不能常用,大道理我就不多说了。”

    朱棣知道父亲其实是不打算追究他了,不过他心中还是一愣,他没想到李维正竟在关键处帮了他一把,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一时反应不过来其中的原由,此刻也没有时间给他细想,他连忙道:“父皇的教诲,儿臣将铭刻于心,另外儿臣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父皇成全。”

    此时,朱元璋的暴戾之气已经完全消失了,又恢复了他为父亲、为祖父的慈祥,他摆摆手对儿孙们笑道:“站起来说话!”

    朱棣和两个孙子都站了起来,唯独朱纲没有看到父皇的处罚,他不敢站起来,朱元璋见他知趣,便暗暗点了点头,对他道:“本来朕要重罚于你,看在你是受人撺掇,又立有战功,朕这次就轻罚于你,朕罚你把朕御花园的剩下十亩秧苗插满,不准有任何人帮忙。”

    朱纲长长松了一口气,四弟的劝告看来是正确的,这一关他总算逃过去了,他偷偷瞥了朱棣一眼,心中暗暗感激不已。

    朱元璋又回头对朱棣道:“说吧!你有什么小小的请求。”

    “儿臣在龙门所很欣赏这个李维正的见识和为国效死命的忠心,儿臣想请父皇把他封到燕地,儿臣会重用于他。”

    朱棣说得是实话,李维正此人有胆有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若肯效忠自己,自己会坚决重用他,反之,他也绝不能让李维正被太子所用。

    朱元璋却笑而不语,李维正这个人,太子想要他做侍卫长,燕王想要他为将,看来真是个人才,不过他却不打算给他们,怎么用这个李维正,他朱元璋自有考虑。

    他淡淡一笑道:“这件事,朕在明天早朝上自有安排。”

    .........

    今天只更这一章,今晚晚上十二点,本书正式上架,老高会小爆发,恳请大家订阅,给我投月票。)

    上架感言一般都不会有人去看,但老高这次上架,却真的是非常非常感慨,先发给大家先看一看吧!

    上架感言按理只是一种形式,上架的作者们都忙着去写vip挣钱争票,这个感言也是一笔带过,但这于这本书的老高,却感慨颇多,觉得非要着笔写点什么不可。

    一般而言,上架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赶鸭子上架,新手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对来路充满感慨,想停下笔慢慢体会这种上架的成就感,奈何编辑们早有工作安排,容不得他们细思慢想,竹竿一挥,把他们统统都赶了上去,生死由天;另一种是挂鸭子上架,老手们终于熬到了上架的时刻,终于急不可耐地将自己作品挂上烤钩,洒盐、抹酱、上香油,在小火细炆下慢慢烘烤,以保证色香味一流,以图卖给好价钱,或者打开名声,上架的意义无非二者而已。

    老高此番上架却位于二者之间,既感慨又期望,不容置疑,老高已经是老手了,好歹这是第三本上架书,烤的鸭子在某某街坊也算小有名气,按理应该更上一步,烤出一个市级名牌来,可老高此时的心情却和新手无异,即对来路充满感慨,又对前途一片迷茫,名门结束后做了一个月看客,老高开新书了,不能说老高态度不认真,先写了七万字,不满意,再一举推翻重写,花了四百多元钱购买各类关于明朝的书籍(其实至今一大半都没看),也不能说老高没有自信,前两本最高订阅都非常不错,老高踌躇满志,此番订阅过万。

    但开新书了,老高的心却凉了,收藏慢如蜗牛般增长,三江大封推,推荐票却差点不过万,总点击四十万出头,只是去年名门的十分之一,这是预考的失败、是扑街的先兆,书极无人气,怎么办?书要上架了,老高也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以前老高也说过,老高不是职业写手,生活不易,既要上班养家糊口,晚上写书也挣点买菜打油的生活补贴,这也是高嫂肯让老高写书的主要原因,老高说的是实话,所以老高先非常非常感谢肯花钱订阅我小说的读者,若不是你们支持,老高早就写不下去了。

    其实老高当年的《大唐万户侯》当时比现在还差,上架前异常惨淡,连新书榜前十五名都没进过,可就是因为我的坚持,认认真真写书,从不断更,人气便一天天凝聚起来,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宝贵经验,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坚持,只要认真写,只要尊重读者,读者就会给予回报,天道酬勤,这是铁的原则。

    老高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虽然写书的水平一般般,但老高懂得一个字:‘信’,人无信则不立,我答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