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长江第二桥(2 / 2)  混在五代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动心了。

    只是对大臣的说服工作还要一步步来,第一步就是需要确定浮桥的安全,不是浮桥用作渡江时候的安全性,而是浮桥面临南唐上下游攻击时的安然无恙;第二步则是自己得有理由留在这里不回京,而让担当护驾任务的殿前军守卫浮桥的江北段显然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好办法。

    让这三万殿前军把守江北,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禁军用于江南作战第一线,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淮南州郡兵用于后勤转运,而且三万殿前军也是昇州西南面行营十万大军的强大预备队,皇帝把自己的侍卫力量如此用尽,大臣们倒是不会反对。

    至于完全确保浮桥的安全,终究还是得看定远军与沿江州郡水军的本事了,反正在真正挫败洪州、湖口和润州的南唐水军之前,郭炜自己再怎么跃跃欲试,大臣们都是绝对不会同意他渡江而南的,而郭炜自己也不会在这种地方挥霍他的皇帝权威。

    …………

    “众卿,和州刺史卢绛刚刚败归,当涂、采石均落入北军之手,如今就有急报说北军在采石矶作大江浮梁,此事应当如何看待?”

    澄心堂中,南唐君臣又是济济一堂,这一回不光是朝臣了,驻京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天德军都指挥使慕容英武和从东梁山战场一路逃到金陵的卢绛也都有份列席。

    自从周军在峡口寨渡江袭取池州以来,虽然是败讯连连,不过铜陵、芜湖甚至是和州失守都在李弘冀等人的预料之中,毕竟时至今日,南唐君臣都已经打心底里认同了两军的战力相差悬殊。

    当然,和州有水陆军两万人,却败于渡江过来的三万周军陆师和一部分水军,作为防御方多少有些难看,但是在具体讯问过败归的卢绛之后,李弘冀等人也就默默地认了。

    周军在火铳之后,又有了重型抛石机这种利器,的确不是和州守军可以抗衡的。

    东梁山之败,和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杨收与和州兵马都监孙震、和州水军都指挥使马雄、副都指挥使王川都陷于敌手,不过池州刺史李元清和卢绛带着数千残卒逃了回来,而且水军也跑回了十几艘船,周军的重型抛石机在水陆两个战场的应用是得到了确证的事情。

    而且根据这些败逃回来的兵将回忆描述,富有火器制造与使用经验的慕容英武甚至在猜测,所谓的周军重型抛石机,其实应该叫重型火铳,或者干脆学着抛石机的另一个名称“砲车”而称作铁火砲。

    砸到和州水陆军头上的那些铁球的威力,以及铁球被抛掷出来以前周军阵中的密集轰鸣声,那都不是一般的抛石机所能有的特点,根据慕容英武的分析,的确只有用火药推动的兵器才能如此强悍。

    慕容英武在分析完了之后甚至还明确地说了,这种东西他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搞不出来。当初他搞出来的大型铜铳就已经是南唐的工匠和铜铁冶炼技术所能达到的极致了,想要搞出周军那种将数斤铁球抛掷到一二里远的东西来,慕容英武不知道那种铁铳会不会炸膛,而铜铳又该会有多重,从而又该会有多贵。

    总之一句话,南唐和大周的差距是全面性的,短时间内完全无法弥补,两军交战,南唐方面在兵器上面吃亏是吃定了的,军队的战力也肯定是比不上周军这种百战精锐的。

    好在两国之间还有一条大江天堑。

    然而就在卢绛带着残兵奔回金陵的第三天,金陵派往大江上游刺探的斥候就报来了这样一条消息——周军正在采石矶和杨林渡之间架设大江浮梁!

    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消息了,除了大周驻扎在东京的十几万禁军从天而降突然来到金陵城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