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三五章 整军(1 / 2)  神级大人物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十月三十日,刘武光、杨鄂和邓东侯几个人,分别代表各部通电参加革命军。

    在此之前,他们几个的特使在成都见到了谢念诚,但谢念诚给他们的答复和给刘森的几乎一模一样。

    这几个军阀的家小可不在谢念诚手里,自然不肯放弃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思来想去,这几个军阀便使出了这一招。

    “烽烟四起、山河破碎,同种残杀,尤足痛心!吾等军人,宁死外敌,不伤同胞;今革命军兴,中华复兴有望,吾等改旗易帜,愿为革命军马前卒……”

    看着杨雨薇递给自己的电报,谢念诚露出轻蔑的笑容。

    这几个家伙怎么想的,通电说自己是革命军,那你就是革命军了吗?

    “拟电:中华革命军第十七军告天下书,刘武光、杨鄂、邓东侯等旧军阀,残害乡里,鱼肉百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革命军起,革的就是这班为非作歹的旧军阀的命,望几部将士早日认清旧军阀假革命、真军阀之丑陋面目,弃暗投明。”

    “谢氏小儿,假托革命,进川以来,民不聊生;吾等真革命军誓与其血战到底!”

    ……

    今天你一封通电,明天我一封通电,倒是热闹。

    谁都明白,川事的解决,最后还是要用枪炮说话。

    云、贵两地的革命军,见四川这边形势非常微妙,整军转向去了两湖方向。

    汪中正通电支持第十七军消灭旧军阀。江卫那边则是态度**,没有明确表态。这也让谢念诚从心底恨上了江卫。

    十一月整月,第十七军都在忙着整编部队。到十一月底,部队编成如下:

    第一师徐庚、第二师彭德、第三师粟怀玉,每师八千人,由一个满编德械团、两个简编团和一个炮营组成,其中简编团使用的是旧川军的装备;

    第四师苏祥志、第五师张承岳、第六师吴永强,每师六千人,各辖三个简编团和少量炮兵。

    另军部直属炮兵团,装备105毫米榴弹炮、85毫米野战加农炮和120毫米迫击炮,团长文德云。

    特务团团长莽子。

    全军近五万人。

    这一个月。几个军阀也是纷纷拉壮丁扩军,刘武光所部一口气扩编到了八个师、二十六个团接近六万人;杨鄂部扩军到五个师十六个团,三万八千人;邓东侯三个师十个团,二万四千人。

    三路人马合计十二万多人。

    从兵力上看,第十七军落了下风。

    在外人看来,十七军恐怕是凶多吉少。原因看起来也很简单,十七军五万人马里面,就有四万是新降之兵,一支军队里八成的士兵是投降过来的。还能有战斗力吗?

    谢念诚的军官们没有这个担忧,因为他们的统帅,又一次拿出了让人震撼的办法,迅速地收拢了军心。

    请看时任六师一团一营营长黄石对部队整编的描述吧:“从眉山回成都。我被任命为营长,我可高兴坏了,虽然我们这个营是简编营。没法儿和老营相比。”

    “我这个营有四百多人,到部队后。我和教导员就和三个连长见了面,教导员是四川本地人。年纪轻轻,很有文化,是救国会派到部队中来的。三个连长中,一个是以前我手下的班长,一个是从苏家部队过来的,一个是华兴过来的。大家出身不同,但见面下来,互相都很对脾气,这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干部差不多都是靠得住的自己人,战士里面那就是新参加革命军的多了。刚和这些战士接触的时候,感觉他们参军没有明确的目的,用教导员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我们几个军事干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是带着战士训练军事技能。”

    “军里对如何提高战士的革命觉悟有一整套办法,我们营在教导员的组织下,也按照军里交代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

    “战士们的文化素质都不高,所以我们最先进行的,就是诉苦运动。”

    “诉苦运动以排为单位,把战士们集结起来以后,我们的排长、班长首先发言,一个个讲自己的出身、讲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我们的战士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在听排长、班长们讲述参军之前如何被地主老财、军阀盘剥的经历时,个个都感同身受,经常是听着听着就哭成一片。”

    “战士们在听班长、排长讲完之后,就开始轮流发言,我听了都差点儿掉下泪来:有些战士实在是太惨了。有家里人被活活饿死的,有兄弟姐妹因为穷,被爹妈卖掉的,有在旧军队里被官长当众羞辱的……”

    “诉苦完了后,营教导员、连指导员就开始给战士们讲课,宣传我们革命军官兵一致、官兵平等的军队作风,宣传革命军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老百姓的生活纪律,宣传革命军军官带头冲锋的战场纪律,宣传革命军是为了全天下的百姓过好日子而战的战斗目的。”

    “诉苦会开下来,不少基层官兵纷纷找到教导员、指导员,要求参加救国会。”

    “整编中思想工作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